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shendaowu  ›  全部回复第 1 页 / 共 34 页
回复总数  673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5 小时 34 分钟前
回复了 star505 创建的主题 生活 说说你是如何克服拖延症的?
我的建议是通过思考和实践自己解决。拖延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可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拿比较常见的完美主义相关的方法来说,我发现这东西可能会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个不深入思考应该是难以发现的。我至少发现了两种比较不同的完美主义想法。一个是任务本身要完美完成,另外一个是任务介绍的东西要完美。

另外我还有个很玄学的想法,我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我主要就是想传播一下这个想法让别人帮忙验证一下。这个想法就是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更容易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你今天没拖延而过了几天又拖延可能是这个原因,而不是方法失效了。所以就是不要灰心。说到不要灰心这里安利一下习得性乐观,我是通过书籍《学习乐观》了解的这个概念。灵活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大幅提高尝试的次数和对失败的忍受能力。广告植入完毕。另外就是不同任务的特征可能也会影响到方法的生效,我目前感觉比较好用的任务属性是难易程度,我感觉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最关键的可能是难任务要想办法降低难度,简单任务要想办法提高难度。

另外以防你不知道,一般判断一个方法有没有用可以在执行之后想象一下自己是否更愿意做之前拖延的事来验证。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我的天赋,我基本只要做完之后想象一下基本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是否有效。当然可能某些方法因为被我地想象判断为无效被我错过了。不过用了之后没有实际做的欲望我感觉应该就是差点什么。

不过我在哔站上的某个 UP 主的视频里看到说这种痴迷于解决拖延问题的行为就是一种病态,实际去做才能真正战胜拖延。不过我挺不信任那个 UP 主的,而我自己也确实通过思考和实践缓解了拖延。说这个就是给你提一下醒,拖延应该属于很难的问题了,而我的方法可能更难。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思考。我是通过在电脑上打出自己思考的过程来辅助思考的。据说只用脑子思考人会像做梦一样犯很多离奇的错误。另外推荐了解一下认识论,这个据说可以提高元认知能力。这个属于哲学了,可能有副作用,介意的话不要了解。我感觉 Michael Huemer 的《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好像不错,我看了几本中文的认识论方面的书的目录,感觉不怎么样。另外前面提到的那本认识论的书是我比较信任的人在文章里推荐的。我其实看不惯英文书,但是这本我下狠心决定要看了。
下面链接里的内容很长,没耐心别点开。等我做完介绍动画我很可能会再回复你一次,除非你感觉不靠谱直说不想让我再回复。

https://www.v2ex.com/t/1012289
@haha922 #9 刚才在别处看到有人想知道具体的出处我就一时兴起找了一下,结果没找到,反而有人说找遍了马斯克的传记和访谈也没找到的。我用英文在谷歌搜“musk quote the world is a huge”也没搜到什么。
7 天前
回复了 techdai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家庭环境能对小孩影响多大❓
@l8L12cwti87t9Kwg #52

没忍住,还是想回复。看起来你被封号了,不知道你还会不会看我的回复。

先说你提到的那些苦活。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些苦跟生命在亿万年演化过程中经历的磨难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人是有能力适应这些苦的。你说的那些痛苦的体验更多是通过不当对比和过度膨胀的欲望导致的。我知道这么说很残酷,毕竟那些适应能力都是以更短的寿命和残酷的淘汰换来的。但是我就是感觉你是在否认人类强大的生存能力。人既然能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那为什么不去生存?毕竟生存就是生命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看起来你是以违抗生命的命令为荣。但是我基本上以顺从生命的命令为荣。对我来说如果我的孩子能适应这种艰苦的环境我就很满意了。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只不过因为能做到的人比较多显得不那么了不起。

再说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个跟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属于一类问题。我相信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兴趣更多是因为对意义感的需求。我相信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是没有答案的,这是个荒谬的短语,类似绿色睡着了,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书籍《人生的意义》。你可以自己想一下你为什么对生命的意义这么在意,对人生的意义的在意可能是因为想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而对生命的意义的在意可能是因为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是在我看来这都是缘木求鱼。我相信意义感是通过做对自己、群体甚至是生命全体有价值的事产生的一种体验。最能激发这种体验的具体的行为可能是做与生存、发展和对与生存和发展有关的事物的理解产生的。并且不同人可能会各有侧重。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这个短语很可能会误导人在生命和人生之外寻找意义,但是真想获得意义感只能在生活中寻找。并且臣服于生命的命令。我知道我这段说的东西很神棍。我很可能就是个神棍,我的这些想法有不少都是从宗教中获得的。我比较相信很多宗教中所讨论的神至少很大一部分就是生命,包括生物那种生命以及文化层面的生命。

我应该就是通过对生存与繁衍的神圣化来克服你的那些消极思想的。说实话你的那些思想也没什么新鲜的。今天有机会整理一下思路也不错。虽然我感觉我可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是我感觉从客观上看我吃的苦也不少,但是我基本都适应了。没准这些想法能进一步增强我吃苦耐劳的能力。
7 天前
回复了 techdai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家庭环境能对小孩影响多大❓
@doudouwang #31

我小时候家里应该也算是挺穷的,我小时候家里也是农村的。但是我感觉我还算是挺快乐的。不过我学习不算太好。可能是玩的时间比较多吧。也可能是玩的时间比较多让我感觉还算快乐吧。我在初中的时候好像被诊断为抑郁症了,但实际我应该是双相。之后我妈就基本不管我学习了。然后我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的阶段。现在我感觉我已经积累了大量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手段。当然我知道我的经历很可能是无法复制的。但是我还是感觉你的建议太极端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太大的痛苦,那么这个人的基因或者习惯大概率会让他的孩子也没有太大的痛苦。我还是相信那个环境对幸福影响不大的理论。我就是例子。我的基因和环境可能就不算太好,但是通过学习还是感觉比较幸福。能在基因和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感到幸福的人应该确实是少数。就像我前面说的,太痛苦的人不生我也是勉强赞同的。

我对专家和数据的看法跟你有点类似,但是我更相信自己的体验。某种方法我用了有效我会更相信,具有某种信念让我感觉更好我就会更愿意保持这种信念。从最悲观和客观的角度来看,活着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和虚幻的东西。想要用理性支撑起活下去的欲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应该是想要更好的体验的,但是看起来你却好像是在通过理性的方式寻找更好的体验。甚至你好像根本就不寻找更好的体验。这应该是有点缘木求鱼了。

你可能会认为我的行为是在为世界增加痛苦,你的行为是在为这个世界减少痛苦。但是我感觉你在公开的场合宣扬这种观点就是在刺激乐观者那七拼八凑构建起来的信念系统了。当然对我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我感觉我的信念系统漏洞较少。很多人的信念系统都是受不了太多反思的,你的行为就是在逼他们去反思他们的信念系统。

你在现实和网上有没有比较熟的比较乐观的人?从你对我的态度来看我怎么感觉你可能不会有比较乐观的熟人?另外我听说很多人都建议尽量远离悲观的人,甚至有的人直接建议少上网。有没有可能你的幸福已经被你的圈子锁死了?

我承认我在理论知识上确实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因为我在体验上确实比较满意,我对自己活着的方式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我基本上不太可能再回复你了,因为跟你的交谈让我发现我对负面思想的抗性还是不够,我也怀疑这个抗性不是通过练习就可以提升的。毕竟心理咨询师都会因为跟患者共情而痛苦。我这个回复上面的东西我自己也感觉有漏洞,但是基本上能说服我自己了,虽然不太满意。说服指说服自己就算自己很穷,只要没到吃不饱的程度就要生。对我来说生活不是搞科研,用不着面面俱到,毫无漏洞,没有太大的漏洞就够了。或者至少自己看不到漏洞,并且这个漏洞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就够了。
8 天前
回复了 junjie2025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情绪稳定,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 Neuroticism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Heritability estimates typically range from 40% to 6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oticism

> 在心理学研究中,神经质(英语:Neuroticism ),或译情绪不稳定性等,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例如,在人格特质理论的五大人格方法中,神经质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绪化,且更容易经验焦虑、担心、恐惧、愤怒、挫折、羡慕、嫉妒、内疚、沮丧、孤独等感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7%BB%8F%E8%B4%A8
8 天前
回复了 techdai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家庭环境能对小孩影响多大❓
@doudouwang #26 应该是专家说的,你搜一下那句话就能搜到出处。我无脑信了,没详细考证。主要是因为跟我的感觉较符合,还有就是我之前可能是在我比较相信的媒体上看到的。至于我为什么会信任自己的感觉,因为我爱好心理学,看过一点相关的书。能说一下你为什么觉得好笑吗?因为跟你的体验不一样吗?
8 天前
回复了 techdai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家庭环境能对小孩影响多大❓
@doudouwang #1 “幸福 50%靠基因,10%靠环境,40%靠自己”。你把穷和苦看得关系那么大是不是被消费主义洗脑了?或者就是天生悲观?前者不怪你,如果是后者的话我也建议你生,因为悲观的人也是有独特的优势的,某些活乐观的人干不来。据说悲观者的判断更准确。不过可能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运用好悲观这种能力。我建议你生是因为保留一定数量的悲观者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体应该都是有利的。当然如果你在活着的时候承受了过多的痛苦,并且也不想花时间学习如何缓解痛苦,那么我勉强赞同你不生吧。只能说生不逢时吧,没准以后环境好了,对悲观者的社会支持多了社会才能容下更多的悲观者。
8 天前
回复了 techdai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家庭环境能对小孩影响多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父母,孩子好像受同伴的影响更大。不过这好像是基于大样本得出的结论。我相信对于一个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应该是可以跳出这条规律的。现实中的问题太多,问题的变化也太多。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在某个领域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获得远超平均的水平。另外父母的水平基本上也决定了孩子的同伴的水平,当然这个一般是比较难改变的。我觉得如果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同伴也许就能影响孩子了?不过我没什么肯定好用的建议。还有我觉得父母如果给孩子造成创伤的话,同伴的影响应该也救不了。某些可能造成创伤的行为父母可能是无法意识到的,应该只能通过学习意识到。

安利三个我接触到的我比较满意的相关资源:
https://www.modevol.com/episode/d5zym10udzf2mjegri5kl9sz
公众号:认真想
https://mp.weixin.qq.com/s/_itc-9upFI0Mvxm5vMRt5Q
前两个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三个是领域知识。第三个推荐的那些书我都没看,我只是比较信任推荐书的那个人。

我鼓吹的这套应该是很耗时间的,我不太相信有多少肯定很有效的简单的方法。除非又有钱又有判断能力,那很多事情都可以靠钱解决。习得性乐观可能勉强算那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方法,不过这个好像有点复杂。
9 天前
回复了 nuo7mi7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27 岁,感觉活的毫无激情,啥都没兴趣
@shendaowu #52 我好像从来就没怎么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写错了。在了解我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之前我只是模糊地感觉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9 天前
回复了 nuo7mi7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27 岁,感觉活的毫无激情,啥都没兴趣
强行分析的话我感觉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习得性无助。推荐看看马丁·塞利格曼的书了解一下习得性乐观。

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 OP 对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导致的。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只会越想越痛苦。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是一条有 BUG 的编程语言语句。但是又因为人脑没有严格的语法检查机制,所以你的脑子就被这条语句搞得乱七八糟了。我觉得想要摆脱这个问题要么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么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我的选择是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转而追求意义感。如果你不适应这种方法的话也许可以把意义感定义为人生的意义。我个人对意义感的理解就是“意义感是生命对人的一种奖赏”。具体说就是如果做一件事能给个体、群体、甚至是所有生命带来价值的话,生命会视价值的大小给做这件事的人提供相应程度的意义感。至于什么最有价值,我感觉是存在和发展。这只是我的理解,如果想要更客观的介绍的话推荐在知网上搜“生命意义感”。至于为什么人生的意义这个短语是有问题的,想要详细了解的话推荐看看书籍《人生的意义》,牛津通识读本那套里的。

然后我再提前预判一下,你可能会说人都会死,宇宙甚至都会消失,这一切都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无视掉这个问题的,我猜可能跟我有心盲症有关,我怀疑这个病会导致人更容易享受当下。毕竟过去和未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画面,只有现在是最生动的。不过正常人好像也有一些手段能变得更享受当下,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了解一下相关的东西。
12 天前
回复了 FTLIKON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发现 V2EX 铜币完全不够用啊??
https://www.v2ex.com/mission/daily

每累计签到十天有 200 铜币。说的是连续签到,不过好像是累计就行。
@LevineChen #12 我搜了一下,根据我搜到的信息没看出来什么像的地方。我不想继续搜了。有时间能简单介绍一下哪里像或者相关吗?或者给几个搜索关键词。
@lucybenz #1

新手被抄的概率小,老手估计都有钱去维权。中手也许可以适当辅助他们进行维权。另外我怎么感觉现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对抄袭的处罚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是我的错觉吗?另外也许发布在我这个点子对应的网站上的内容可以集中发布到一个不太出名的自媒体平台上占坑。用的人少也许可以网站替作者自动发布。用的人比较多了也许就需要作者自己发布了。如果网站做大了其他自媒体平台应该也能认可了吧?认可这个点子对应的网站上的内容作为证据。

算了,我不想了。我隐约觉得这个应该还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的,不过我不想继续想了。其实我对上段的内容不是很满意。
我设想的一个网站大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不被当成推广我就不发帖子链接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我的帖子列表里找,标题里带心盒现象那个。字非常多,没有很大的兴趣推荐别看。我之前没想到字太多大多数人可能连开头都不会愿意看。我现在在做介绍我的点子的动画,有兴趣的话我做完了可以 at 你一下。

前面有人提到的信任问题我也想到了,我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用“信任链”来解决。信任链是我瞎起的名,大概启发自六度分隔理论。具体方法就是每个人都信任一些自己在现实或者网上比较信任的人。信任的程度可以分等级或者微调。甚至可以信任这个人的不同方面。然后最终这些信任信息应该可以组成一张信任之网。当一个人想判断任意一个人是否可信时,可以通过这张网看有没有通到那个人的路径。当然如果间隔的人特别多的话计算出来的信任程度应该适当衰减。另外也许可以让 AI 通过这种张网估计出一个人的整体的可信程度,这样可以为那些人脉不广的人提供参考。缺点是这东西可能很消耗计算资源。
19 天前
回复了 DokiDokiSophon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心情低落的时候, 如何自我调整?
喜欢听歌吗?喜欢的话也许可以试试在自己喜欢的歌里找一些能缓解坏心情的。推荐两首:《たった1つの想い》 KOKIA ,《 Hero (vocal version)》 Damjan Mravunac 。我都是一边听一边看歌词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只知道 30 元 49 张。一些相关信息: https://www.v2ex.com/t/915555
淘宝有个长期薅羊毛活动。我妈已经薅上瘾了,已经薅了一箱子多的抽纸了,还有一些便宜的小物件。活动经常会给一个两元左右的红包。之前配合拍拍乐还能零元购,现在不行了,但基本上也能几分钱买。入口就在淘宝手机版首页左上角。就是感觉有点道德成本,两元多包邮的东西总感觉有点麻烦快递员。不过我妈倒是已经自适应了。

如果是村子的话,可能会不通快递,也许需要到镇上的代收点拿快递,应该挺麻烦的。邮政快递也许会通到村子里,但是我怀疑经常薅的话可能会被快递员骂吧。发邮政的好像不多。

另外最近淘宝还有个刮刮乐活动,好像是付款之后会出现入口。偶尔会给一些红包。这个有时候好像会给五元。

不过淘宝用起来挺麻烦的,还有一些坑。比如那个先用后付,不注意可能会看成不要钱。

另外也许可以关注一些薅羊毛的自媒体。我之前关注了一个,不过感觉不怎么样,不是太复杂就是有时效,要不就是没什么用的东西。注意这些自媒体可能会发一些对观众读者没什么大用,但是可以给他自己赚钱的活动,可能链接和口令类的基本都是吧。
23 天前
回复了 KJH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究竟什么是爱?
各种爱可能只是家族相似。家族相似好像是个哲学概念,说的是被人归为一类的事物没有本质特征。类似的还有游戏下面的各种子概念。强行分析的话,我感觉爱代表了一种资源分配策略。这个世界太操蛋,没有持续的资源消耗,一个有价值东西一般是不会持续存在的。爱应该是可以让这种消耗不那么痛苦。而消耗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资源消耗殆尽就意味着死亡。爱可能是物理条件制约下演化出来的一种保证生命存在的机制。
24 天前
回复了 dwu8555 创建的主题 随想 让我们讨论死亡与孤独吧
我对生命的态度大体是在能保证生存的前提下确保当前做的事值那些命。当然我没完全照做,只是以这个标准模糊地约束自己。我比较讨厌那个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的态度,但是又比较馋那种态度带来的可能的好处。最后就自己开发出了这么一种态度。应该不算是完全独立自主吧。具体来说就是问自己如果做某件事会让自己折寿一年或者几年自己还愿不愿意做。一般那个时间就是预计自己要花在那件事上的时间。我觉得从花费时间这个方面来看实际做那件事的时候就是在折自己的寿。不过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这么看。

至于孤独,我感觉我社交需求不高。我感觉社交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是必要的。目前对我来说我体会到的最好的社交活动是跟在百度笔友吧认识的几个笔友用电子邮件交流,不过后来因为感觉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太多,另外还有一些事要忙,所以就暂时搁置了。我感觉一旦我时间比较充裕了我肯定会恢复跟他们的联系的。我在笔友吧发的找笔友的帖子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说想找跟自己比较像的人,然后就有几个人跟我联系了。在百度帖吧发帖很麻烦,事先提醒一下。麻烦主要就是系统删帖。我大概就是说了一下自己的大五人格、喜欢的影视作品、游戏和音乐。我记得我好像基本只说了关于我的好的和中性的东西,我的缺点我是一个没说。我跟我妈的关系还算凑合,不知道是不是每天跟我妈说话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让我社交需求不那么高的。不过我感觉我跟我妈说话有种哄我妈开心的感觉,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更愿意跟笔友交流。我跟我妈肢体接触挺多的,这个我倒是挺喜欢的,笔友在这方面是不行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1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90ms · UTC 18:42 · PVG 02:42 · LAX 11:42 · JFK 14:42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