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dy #39
琴棋书画,常说的“陶冶性情”,本质就是让人静下心来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
对小孩或青少年来说,更多是培养这种耐心为主,并不是非要求一个“精华”
如果少年就能做到:
琴音动人,那他算是天才了
棋艺精进,那他的思考能力就不是别人可控的
书画大成,那他已经形成一个难以磨灭的个性了
同样地
少年就能读书有悟,尤其是长篇,那他是少年老成,能洞穿他人心思
未进社会就达到这种境界,究竟是不是好事,不知道,我的人生没法重来感受一次
小孩愿意读长篇,我已经很满意了,一般没几天读不完一本,比几天追一部长剧难多了
只要读的书不是太偏、或者“坏书”,没必要“纠正”非要读推荐书,毕竟年少只能读懂故事,内涵却是需要走进社会才能理解的
我八岁读完全套福尔摩斯,带给我的就两样东西:近视眼和“讲逻辑”,前者过早带眼镜,对之后的体育运动有碍;后者是从小就自学形式逻辑,造成思想方式和一般小孩不同,有时交流被视为“异类”,吵架基本是我能赢,但挨揍的也是我,呵呵
但实际能理解福尔摩斯这个人物,还是要到高中临近成年以后
四大名著都是人物很多,水浒、西游还好些,人物关系单线居多,但三国和红楼就不是了,人物关系很复杂,三国就是真实的时代和社会,红楼就是个小社会,人物之间往往不是两个人、三个人,而是好几个套在一起理解的,这两部少时只是读故事,一个英雄一个情爱,男生不爱红楼,女生不爱三国,但长大了明白了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觉得有意思;例如那个被众人鄙视的刘姥姥,却是最纯最真最值得信任的人
《三体》成年人都未必能读得明白,小孩看就是天马行空的故事而已,但中间的人物关系……啧啧,我是赞不绝口
总的来说,青少年愿意读,而且能细读完,好像比读懂、读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