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底突发奇想,试着让 AI 写一个复古风微信小游戏,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竟然做成了一个7 合 1 小游戏合集。
如果你不想看过程,可以直接搜索微信小程序:地牢探险与方块掌机经典合集,或者拉到文末扫码体验。
5 月初提交小游戏审核,5 月底完成备案,总算对微信小游戏的上线流程有了基本了解。
整个流程比我想象中简单:
这次我没用任何游戏引擎,完全基于微信小游戏 GL 模式,全程用文字+截图+AI 对话开发(相当于我是 PM ,AI 是程序员)。
AI 写完功能,我在模拟器里一遍遍测试,耗时大头其实都在调试。
说实话,如果你想省点时间,还是建议用个游戏引擎,调试也方便,可以创建专门的场景用于测试功能。
我本来想做拟真的风格,反复让 AI 优化,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放弃了统一风格。素材多数来自网络或 AI 生成,再用 PS 或 Aseprite 二次加工。
素材来源主要是:
免费素材能用,但质量参差不齐;收费素材动辄 $5 起步,有点吃不消。像素风倒是个好方向,独立开发成本低,风格也容易统一。画得丑不丑,其实主要是对光影的理解问题。
原以为音乐部分靠 AI 能轻松解决,结果音效部分最头疼,找了一推音乐素材,不断播放不断去尝试,耳朵都听麻了:
BGM 倒是简单些:
我目前的策略是:用古典钢琴曲转 8bit 当 BGM ,既好听又规避版权问题。
目前 AI 偏向写“单文件”代码,如果一开始不引导其做模块化,后面很难维护。
前期每个游戏原型代码量在 1000 行以内,后期功能一增加,动辄 3000+行,AI 一改 A ,B 就崩了,调试非常烧脑。
建议:一开始就让 AI 按功能拆模块,不然后期维护代价太高。
现阶段,AI 已经可以完成小游戏90%以上的功能开发,包括复杂的内容如地牢地图随机生成,表现都不错,确实让我感受到技术的飞跃。
其次一些特定的资源,只要告诉 AI 这是干什么用的,像素多少,AI 一般都可以理解并处理得很好。但是在物理碰撞方面,因为没有游戏引擎,AI 的处理很愚钝,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我的游戏中,在物理碰撞方面存在一些怪异 BUG 。
总的来说将来真要认真做一款游戏,AI 绝对是我的好帮手:
注 1:游戏有一些 BUG ,目前没时间修复了。开发这个小游戏占用了我不少正常的时间了,后续更新都是随缘了。
注 2:本文经过 AI 润色和排版。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