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rtawn 1.注意“成瘾性”和“人性”不要混淆,两者完全不同。在谈论付费性服务,我的核心观点永远是提醒大家思考:当“我”与这个产业互动时,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我一直在反驳简单的归因,简单的将其归为“人的动物性”,容易成为卸责的借口(本能驱动),也让批判者可以轻松地将其反对者非人化。简单的将其归为“人性”,将行为美化为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探索”“对异性相处的学习过程”,从而拒绝承认其成瘾物品/行为的本质。等等论点都是错误的。
3.我的回答没有批判性需求和个人选择,批判的是没人注意到其内核即:对“成瘾行为”的隐性宣传。
4.再次回答我对于地陪贴的态度:
虚假的合理化:“这不是成瘾,这是一种诚实、透明的成人交易。我付费获得陪伴和满足,对方获得报酬,没有欺骗,没有情感纠葛的麻烦。这是在探索一种更直接、更高效的人际关系模式,避免了传统恋爱的虚伪和代价。”
真相:
这是一种将“亲密关系商品化”的上瘾行为。当事人沉迷于用金钱购买“可控的、无风险的、可预期的”亲密感。这种行为的危害在于:
回避真正的亲密关系能力:它让人彻底回避了学习如何在真实关系中处理脆弱、拒绝、妥协和建立情感连接的挑战。每一次付费,都是在强化“亲密是可以购买的”一错觉,从而削弱了发展真实关系的能力和意愿。
情感空虚的加剧:交易结束后,巨大的空虚感和羞耻感往往会席卷而来,因为金钱可以买到服务,但买不到真正的接纳与爱。为了填补这种空虚,需要不断寻求下一次交易,形成恶性循环。
伦理与法律风险:这种行为常常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带来巨大的个人风险。所谓的“交易”实际上是对自身情感匮乏和对他人尊严的双重漠视。
健康风险:众所周知
5.我在给自己被引用的在地陪贴中的评论作进一步解释,和楼主的观点无关。不代表本人支持/认可本贴发布者的任何观点。请看完来龙去脉后再进行讨论,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