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
5 天前
汽车零部件圈子有一句谚语:防火、防盗、防某迪。通常从供应商剽窃技术有三板斧:一,派人以考察为名,进供应商的生产现场偷师关键工艺 know-how ;二,以技术交流为名,索取样件和技术资料,逆向拆解;三,上述两步还造不出来,那就先从供应商 A 买半年,过程中逼迫 A 交出图纸,自己照猫画虎,或者转给其他低价厂家 B 仿制。一年后以降价幅度不足为由将 A 踢开。
有不愿具名的供应商负责人告诉中车网,之所以“冒名”其他车企团队,或许是因为比亚迪在圈内可信度实在不高。他表示:“这是业内共识。”他进一步表示,此前也曾与比亚迪有过合作,在双方交流谈判近一个月后,沟通进入尾声之际,比亚迪提出要求软件架构设计。负责人表示这肯定是不能给的。随后比亚迪又以各种“不合规”等理由进行拖延后,又提出诸多要求。最终没有拿到该公司的核心文件后便不了了之。
车圈匿名人士:这件事 80%是真的。比亚迪的技术肯定会拉微信群,直接在群里要各种技术参数,不只是产品相关的,我们遇到过比亚迪索要测试台架内部各种细节的结构和参数,大概率要找别人仿制,问了一溜十三遭,人就消失了。
精密仪器公司内部人士爆料:“我们是一家做精密小零件的企业。前年某迪联系到我们,派了三人组来厂考察。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机密虽心有芥蒂,但为了赢得商机,还是对这三位开放让参观了全部生产工序。他们对关键工艺刨根问底,对检测仪器追问不休。我们虽有不祥预感,但也都坦诚相待了。几个月后,没等来订单,却得知他们已开始自产该零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