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利自己的身边人用 telegram?

2017-08-03 15:31:02 +08:00
 thinktodo
rt 求各位大神支招 抛开审查监控不谈……光从一个 im 软件的角度 tg 简直完爆 qq 微信
1220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Telegram
93 条回复
northisland
2017-08-03 16:46:46 +08:00
Stop callin'
Stop callin'
I don't wanna think anymore

teteteteli gram

teteteteli gram

你需要把 Lady Gaga 那首歌做个鬼畜版,发 Bilibili,然后附加个二维码
lydasia
2017-08-03 17:08:24 +08:00
就多平台同时登录,消息同步,没有广告,已读提示来看,确实比微信好用很多。
Jyuan0304
2017-08-03 17:11:28 +08:00
一个被墙的东西有什么好安利的
manihome
2017-08-03 17:20:07 +08:00
我是这样做的。。。个人联系方式只留 tg
manihome
2017-08-03 17:21:17 +08:00
@roychan 分词要优化了、 @Livid
AEANWspPmj3FUhDc
2017-08-03 17:26:49 +08:00
恕我直言,一心想要别人用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的人最讨厌了。
DoraJDJ
2017-08-03 18:02:41 +08:00
@northisland 让 Telegram 大势所趋化,更多的低素质人员加入,这根本不是件好事。

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宁愿换个聊天工具。
athanos
2017-08-03 18:05:48 +08:00
@liangguan5 更加干净、轻量级就不说了。多平台同步(甚至有 chrome 版),聊天记录永久云端保存,bot,和我最希望微信改进的——可以针对某一条回复(否则聊天一长,别人发个对啊、是的之类的,你都不知道针对的是哪一条)。
TimePPT
2017-08-03 18:14:42 +08:00
不用白费力气了,简单的事件,参照当年 3Q 大战时 N 多人转战 MSN,等事件平息后又都转回 Q 了

IM 的粘性在于大量线下熟人关系的线上迁移,迁移越完全,服务的二次迁移成本就会越大。
这就好比当面没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换个电话号码,想想你得通知多少联系人,同时每次换号丢失多少联系人……而这还是在同一服务网络协议下,仅仅是改了个映射……

在中国 MSN 干不过 QQ 微信,在欧美微信干不过 WhatsApp,这个跟产品本身好不好用已经关系不大了。先发优势一旦形成,后进场者弯道超车机会不大——当然,微信怼手机 QQ 除外,那是自家兄弟打仗。
HXM
2017-08-03 18:15:05 +08:00
这两天把 QQ telegram 互联了😂
freed
2017-08-03 18:17:14 +08:00
因为没几个联系人....打开频率越来越低..
Cytion
2017-08-03 18:31:21 +08:00
为啥要安利

难道我上 TG 还要看到七大姑八大姨的逼婚么
zuolan
2017-08-03 18:34:01 +08:00
@jiangzhuo
@HXM

互联微信 QQ 不是在就有了吗。。。。
HXM
2017-08-03 18:37:16 +08:00
@zuolan 是的有,但是找到的方案需要酷 Q,我酷 Q Ubuntu 下装不了,就换了一种
Mirage09
2017-08-03 18:37:19 +08:00
安利 iMessage 更靠谱点
zuolan
2017-08-03 18:46:37 +08:00
dreamwar
2017-08-03 18:53:35 +08:00
理解一下 IM 的本质是什么
BlackCat02
2017-08-03 20:01:56 +08:00
IM 的本质在于社交网络在哪儿,而不在于功能
OpenJerry
2017-08-03 20:03:48 +08:00
你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安利身边的人用 telegram?
hahastudio
2017-08-03 20:12:00 +08:00
你可以考虑换掉身边的人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38015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