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有无论述“抬杠、戾气”相关心理的社科书籍推荐?

2021-06-27 23:21:58 +08:00
 JamesChen
抬杠。“譬如我们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博文,内容可能只是晒了一张旅游照,并附上一句「假期的尾巴,放松一下」。但收到的评论可能就会有「去 XX 都不贵,能叫度假?」、「这么多时间,怎么就不去干点有意义的事呢?」等等让人感到扫兴却又不知如何反驳的杠言杠语。”

戾气。比如在一些常见的以树立男女对立面为手段 来吸引眼球的文章评论里,也会有 diss 另一方的评论。我有时会想,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要去贬低另一个群体,造成这种相对戾气的环境呢?

网上能找到一些零碎的关于“抬杆”心理的论述。例如谈到这类心理的原因时,一些文章会提到“自恋”、“感受到竞争中劣势和低自尊,要挣回面子”。但是什么样的社会 /心理深层原因造成了这种心理,纵向按时间对比 相关社会 /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横向对比国家 又有怎样的不同。这类心理与校园暴力的关系是?

抱着诸如此类的疑问,本人大概网上搜了下,并没有搜到相关话题的系统论述社科书籍,可能漏了什么术语描述这种心理 /现象?有无大佬知道相对系统论述这类话题的书籍?劳烦推荐推荐,先谢谢各位大佬。
34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12 条回复
SuperMild
2021-06-28 00:04:12 +08:00
可以从“嫉妒”心理与“精神压力的积累对人的情绪与行为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入手。

以前看过一个说法(好像有实验,具体忘记了,很久以前看的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在接二连三地遇到倒霉事之后,情绪和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变成一个阴险、暴躁的坏人。
felixcode
2021-06-28 02:07:41 +08:00
这不是网络或者论坛专有的,只是部分人网上说了出来,更多的人这么想的没说

所以朋友圈只是创造了一个跟面对面说话不一样的情境,匿名论坛则更特殊一些。
tcpdump
2021-06-28 02:10:48 +08:00
要知道,有可能你理解的,不是对方想表达的
ynyounuo
2021-06-28 02:59:20 +08:00
去 APA PsycNet 搜索相应关键词
https://doi.apa.org/search

实际上我之前读过一本书论述了和你相反的观点,书中提到实际上暴力是一直在减少的,因为更强的国家以及地方干预,普通人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同理心等促成了这样的结果。然而人们的感知则并没有体验到这样的结果,因为现代的媒体能更有效的让你「听闻」更多的暴力事件。这不仅局促于肢体暴力当然也包括言语暴力等。书名是《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可以去看看

其次我觉得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目前的年轻一代有非常普遍的消费主义和消费主义引来的各种虚幻优越感,这会导致狭隘,同理心缺失和对于理性解决问题的藐视。多融入和接触不同阶层文化并且多学习和阅读能较有效的避免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产生类似的虚拟优越感
ynyounuo
2021-06-28 03:00:46 +08:00
*局限
muntoya
2021-06-28 08:00:25 +08:00
类似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心理学书籍,主要看社会心理学,其他分支诸如自我、发展也会涉及到,可以慢慢扩大范围。记住别看弗洛伊德或者乌合之众这种过时多年的错误理论。另外要研究社交网络上的现象需要学习新传专业的书籍,这个学科就比较新了,经典书不好找。
luooooob
2021-06-28 08:09:06 +08:00
《偶然、反讽与团结》
Co1a
2021-06-28 12:32:39 +08:00
我们时代的精神病人格
我们内心的冲突
自我的挣扎
Co1a
2021-06-28 12:33:01 +08:00
@Co1a #8 精神病->精神症
JamesChen
2021-06-28 19:36:28 +08:00
感谢楼上各位大佬的推荐,各位大佬推荐的每本书我都会去看的。
尤其是 @Co1a 推荐的卡伦霍妮著作,这些书籍所涉及的方向 我之前都未曾留意过,今天大佬带我找到了新的阅读方向,十分感谢!
Co1a
2021-06-28 21:44:15 +08:00
@JamesChen #10 建议先从自我的挣扎开始,倒叙去念,希望念完后对自己有个深刻的了解,也不要因为洞悉了某些事情而对世界失去信心,Be a nice guy :)
auh
2023-05-27 22:22:33 +08:00
这种东西,是无解的。最佳的办法,就是脱离熟人圈子,然后秀自己的生活。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志趣,欲望和阶段都不一样,甚至是家教,基因都不一样。

很多行为,有的是生活经验,有的是纯属调侃,还有的纯属刷存在感,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基本上都是一种消耗。别说是,熟人圈子,就算是自己的家人,估计也会有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东西。

这就是深层次的观念问题。

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来,想要一种“”和谐“”的理想世界。但是,那仅仅发生在,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都是一致的前提下。

机器学习,不光是机器,人也符合机器学习的规则。在某些“文化信息”的圈子里面呆时间上了,潜意识不由自主就会发生变化。我认为,每个人都感受到孤独的原因,就在于此。

平衡掉,这些东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在一起生活。而不是在网上一起生活。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786119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