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point
2023-01-08 10:20:29 +08:00
读思想性书籍是用脑过程,不是用眼过程,是深度的思维过程,不是浅层的泛读过程。读书即读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因此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思想;我不是在调动思想,而是在酝酿思想;我不是在酝酿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发掘思想。唯有这样一层层的思维过程才叫读书。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只读两三页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种读法叫精读;比如读牛顿的书,用微积分解力学,你一个小时能读过去三页吗?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时读了 20 页,我认为那不是读书。真正的好书必须精读,需要深层的思想领悟,而不是浅层的用于聊天时的符号炫耀。有人读书只是为了博得与人聊天时的谈资,这是极无聊的做法。
我曾听说有人博览群书,读书上万本。我只觉得荒唐。
真正的好书,一个月读一本已经是极致的高效了。一年十二个月最多十二本,十年最多一百二十本,五十年最多不过六百本。如果一个人能精读六百本书,其头脑已经是不得了的思想库。尽管人类今天的书籍前所未有的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印刷垃圾。真正的好书,你一生读几十本、甚至真正读通几本已足矣!记住黑格尔的名言“博学绝不是真理”。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数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论,如牛顿三十多岁就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虽然真正成书在四十多岁;爱因斯坦二十多岁就提出狭义相对论,接近三十岁左右提出广义相对论,其阅读量远不能和那些资深的物理学教授相比。但读了大量书籍的教授们毫无建树,年轻的没读多少书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却成了各自时代的思想标杆。所以,读书不在于量,而在于其精读的程度,在于对思想的提炼和发掘以及由此达到的思想高度。
因此,永远不要炫耀读了多少本书,你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你读懂了多少本书以及你读懂的是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