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岁从大厂裸辞全家搬往英国的故事(下)

290 天前
 leeolsen

上篇: https://www.v2ex.com/t/955368?p=2#reply175

中篇: https://www.v2ex.com/t/956323?p=2#reply205

一直以来,我对工作这件事的看法都比较消极。我认为大部分工作,包括我自己从事过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大厂的工作,都是狗屎。坦白地讲,没有我所做的“贡献”,世界并不会变得更糟,甚至可能会变得更好。我更讨厌上班(指去某个公司办公室坐着打工这种工作形式),我真的很讨厌每天通勤,讨厌早会周会日报月报,讨厌答辩通晒 KPI OKR ,讨厌有人发号施令,讨厌自己一直被人审视和评估。工作对我来说的意义就是每月末手机的那次震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贷款、签证、医保这些便利,虽然我知道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我还是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常常没有”上进心“。

但是一直以来,我又被所谓的”优等生“心态所束缚,“我一定要领先”,这种想法把我和名校大厂这条路径一直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事实上如果检查一下人生进展,我属于步伐比较快的人。很小就被爸妈送去上学(我想应该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早不少),15 岁上了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很快就在”大厂“谋得了一份比较稳定收入颇丰的职位。然而我一直会担心自己有没有“浪费时间”,时常会后悔过去的我应该去学习什么、锻炼什么、享受什么。我是不是应该早点出国?我是不是不该学这个专业(倒不是说我不喜欢物理,只是学了 10 年放弃是不是有点浪费)?我是不是应该早点学习 ML ?自然,像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我也从来没有 gap 过。即使毕业以后,我的每一次跳槽之间最多只会休息十来天,从来没有完全无所事事过。

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更向往一份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有意义的工作,或许是自己创业,或许是自由职业,或许是别的类型。我知道,自由地做喜欢的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超级特权,我当然也知道很多人是背负着家庭、个人、社会的重担在努力工作。就对我来说怎么想和怎么做可能是两回事,我坐在格子间里的时候也在做梦面朝大海。

作为出生在内陆的人,我很喜欢大海(上图是在惠州)

在 2022 年 9 月中旬裸辞后,我第一次进入了“自由”的状态,这下什么”报“也不用写了,也没有了上级或者领导,没有了任何 ddl ,当然,也没有了收入。我们在出国之前去景德镇小住了半个月,女友报了一个捏陶做陶的 workshop ,我则是每天早睡晚起,在工作室里溜达,在面朝着树林的窗边处理一些文档工作,或是背着相机穿梭在市集、山野之中。这段时间我觉得很放松,但是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了,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段中场休息,之后还是要工作。

右边没有被拍进来的地方就是整片的绿色山峰

日历飞快地翻到了 11 月中旬,这时我们已经在伦敦找好房子住了下来。其实关于这个房子的位置我们俩有过一段争论,女友会希望住到郊区甚至剑桥这种周边小镇,这样租房成本会低一些。而我考虑到我找到工作需要通勤,所以强烈希望住在市里。从现在看过去,这是我所做的非常错误的决定,我严重低估了英国的找工作难度。

我的个人背景是不错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国内找工作是很轻松的,至少在 2022 年之前是如此。所以我也还是相信自己的履历可以平移过来,相信自己可以比较快地找到工作。但是实际上 2023 年上半年,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科技公司都在经历裁员潮,自然也影响到了新招人员的情况。而我的履历在英国实际上是被抹平了的,我毕业的院校和工作的过的中国公司对于英国 HR 来说非常陌生,或是仅有耳闻,所以我完全失去以前求职时的光环。

这次我所找的岗位是 DS/SDA 。实际上我读书时的专业是理论物理,那时基本没写过什么像样的代码,仅限用 mathematica 做推导以及用 Fortran 搞搞模拟。毕业之后,像是 SQL 、Python 、ML 这些都是自学的,所以在刚到英国的时候,我就想趁着还没开始投简历把基础夯实一点。我把Harvard stats 110 ,吴恩达的 cs229 以及 Murphy 的 PML 第一本大部分都过了一遍,还稍微刷了点 lc 上的 easy ,在 kaggle 上找了几个简单的传统机器学习项目练了练手。那段时间还是很开心的,我发现自己好喜欢学习,好喜欢做题(彻底坐实了小镇做题家的称号),如果每天学数学就能赚钱就好了。半个月我就写完了一本 MUJI 的 82 页双环笔记本,到 12 月中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开始投起了简历,这也宣告一段我实际上还没准备好的坎坷经历的开始。

以前真的是对很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清楚,现在虽然也很难说自己搞清楚了,但是至少知道可以从哪个方向搞清楚。

12 月初投的十几家,除了拒信就是杳无音信。我把这归咎于马上要放假了,英国 HR 可能没有心情再来开启一个新的 case ,于是投了一段时间就收手了,等到 1 月初,我又重新开始投递。基本流程就是打开 linkedin ,然后顺着从上往下投所有数据科学有关的岗位。结果直到 1 个月后,才获得我在英国的第一个面试机会。


欧洲这边科技公司的面试形式基本都是类似的,流程或长或短,轮次或多或少,但是基本都包含以下模块:

  1. 简历筛选(系统的/人工的)

  2. HR screen call (打电话来核实下你的身份,简单聊几句,问问你的薪酬期望以及签证的情况,顺便看看你的沟通表达能力,一般来说都可以顺利地约第一轮面试),所以在简历上记得留一个当地电话。

  3. 可能有的线上测试(这一块每家都不太一样,有的是那种智商测试题好几十道,有的是数理统计相关的数学题,有的是线上的 coding 测试,但是 DS/DA 对代码的考察大多数要求都不高,我觉得算法方面 lc easy 水平绝对够用了,SQL 增删改查要比较熟,概率统计 ML 相关的概念和实操要熟练掌握)

  4. 如果线上测试过了就会进入到第一轮面试,面试官一般就是这个岗位的 hiring manager ,有可能是 team leader 也有可能是大头兵。这一轮会考察过往的经验,以及你对于这个新职位的理解,通常也有一定的技术考察。

  5. 再下一轮就是take home assignment,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这个作业形式不一,有的会给你一个 dataset 让你就几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讨论,有的是直接让你 build a model ,有的是那种综合的代码+建模+数据分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有时候你需要做一个 ppt 来在下次面试中讲述你的整个思路并和面试官进行讨论。坦白地讲,这一轮很花时间,我有时候会在一家公司的作业上花一周最后还被挂掉,就觉得很亏。有的公司明确说他们觉得 take home assignment 是对面试者的一种剥削,所以他们不搞这种东西,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感动。然后他说但是我们有一个四小时的 data samurai ,你必须在限时内在线上完成全部题目,这样就不会耽误你额外的时间 [好坏歹话都让他说了

  6. 不同组织架构的公司在这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轮次,但是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去见不同层级的 leader ,比如你的 leader 的 leader 或者 vp 之类的人;还要见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人,比如你要去见运营团队或者产品团队的人。这后面的几轮就是考察你的综合能力,通常纯技术的面试这里已经结束了,更多是看你对各种业务、团队协作、产品思维等等一切工作相关的事务的理解。这几轮会非常考验你综合能力,包括:英语水平。想象一下,如果你被问到一个崭新的从未想过的问题,你用中文或许可以打打太极,但是使用英文加上有点紧张一时语塞就会面临一些困难。

  7. 有的公司在这里还会有一轮价值观面试,类似于“请举例说明你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你可以去到公司官网看看他们的 core value ,然后根据每一条结合自己的经验想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算难,是送分题

  8. 最后的谈薪面,这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留意一下薪资构成、团队架构、公司福利以及是否提供工签,是否提供 relocation 的费用即可。


回到我自己的情况中来,就像刚才说的,在开始投简历之后一个多月的 2 月份我才开始接到第一个面试,还是来自猎头的推荐(后面再说猎头的事)。虽然我觉得这个岗位很适合我,但是还是毫无波澜地挂掉了,有可能是因为刚开始还不太适应高强度的英文面试。在艰难面试的这段时间我没有停止投简历,基本维持在每天 2-3 家的水平,到三四月份的时候,我在面试中的表现更加熟练,有好几家比如 V 电信公司和 J 银行都走到了最后一轮(当然最后还是没有给我 offer ),希望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常常会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用来形容我接下来遇到的一件事非常恰当。我面了 A 支付公司在英国的一个 senior 的分析岗位,聊了四五轮,相谈甚欢,最后 HR 给我打电话发了口头 offer ,我们深入探讨了包裹的价格以及各种公司福利,挂完电话后 HR 发来了 offer 的金额确认以及公司内部 offer 流程审批的启动邮件。这个 package 没有很大,但是我感到终于要和这段痛苦的找工作时光说再见了,那是一个周五,我兴奋地和家人分享了消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马马虎虎的一个 offer

可是到了下周一的时候,还没有收到正式的书面 offer 。毕竟是跨国公司,流程审核时间长,想想也正常;周二,没有,周三,还没有。我开始焦虑了起来,发了封邮件过去询问。HR 打来电话

CEO 看了你的简历,觉得你非常 outstanding ,我们准备在英国为你创造一个全新的职位,比之前的岗位更加 senior ,scope 更大。我们还在处理一些内部的流程,请不要着急,相信我,结果都非常积极。

虽然惴惴不安,但是别人这么说了,我也没有办法。到了周四,我收到了对方发来的邮件

我们希望你再去见见我们的 data science vp ,进行一场 SQL case study 面试。我们知道现在加面试有点奇怪,但是因为这是我们为你创造的全新职位,所以请允许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你。

我当时就觉得很诧异,首先这个流程很奇怪就不说了,钱都谈好了还能加面的吗,而且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轮面 SQL ,就很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弱势的求职者,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在邮件中简单地表达了抗议,不过还是接下了面试。面试来了两个人,第一个人是一个 ds ,让我写了几个 sql ,都很轻松地秒杀了。然后就是 data vp 出场,问了一个特别开放特别大的那种业务问题,我说了一些思路,并且稍微做了一下延展,他似乎都不太满意。当下我就感觉不妙,果然,两天过后,我收到了Unfortunately的邮件,不管是“为我创建”的新岗位还是之前我面的岗位都没了。

吐了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这时候已经是 5 月 5 日了,到此时我已经找了四个多月的工作。最近这一周,因为我过于相信 A 公司这个机会,所以简历基本没怎么投,那时我一个待参加的面试都没有。一切都归零了,找工作的前景和我的信心,都归零了。

如果说我这个人有什么样的亮点的话,那可能就是过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在这次打击下我消沉了半天,把头埋在沙发里呻吟了很久。但是很快我就变得很愤怒,我非常生气地从我埋进去的沙发垫里爬了起来

“我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我就不信了!!”

振作起来之后我立刻打开电脑开始疯狂申请,打开 google 直接搜索英国 Fintech list top 50 ,去他们官网一个一个翻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从第一家投到第五十家。5 月 5 日和 5 月 6 日这两天我每天都投了 50 家左右的简历,并且从那天开始,我告诉自己,在正式收到 offer 之前,甚至正式入职之前,一切都不算数。我还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了一次完全推翻式的重写,也重新优化了面试准备的流程,确保自己充分应对每一家面试。

直到 2023 年 6 月 2 日,穿过重重困难,我终于收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的书面offer,有工签并且 package 比我最初设想的还要更多,相比之前在国内到手也有不错的涨幅。

我找工作的统计数据

整整半年的时间,我投了472份简历(英国的投简历比国内 boss 直聘什么的点一下复杂多了,要填好多页的表,光是 diversity 都要选半天。比如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你 14 岁的时候,你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的那个人从事的什么职业?),收到了240封拒信,有28家给了面试机会,大约有4-5 家走到最后一轮,收到了1个 offer (最后我快要入职的时候自己中止了好几家的流程),剩下的那些公司就是直接无视了我。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的平均时间大约是两个月,我用 Notion 的模板管理了我这次应聘的全部流程,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这半年来,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我都会在 1-2 封拒信的邮件提醒中起床,然后“干劲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我看似顺风顺水的路上目前遇到的比较大的挫折,自信心逐渐被撕成碎片,每天都在等待回应和收到否定回应的自我怀疑中过活,现在当然已经可以把这份经历当做宝贵经验来看待,那时候简直感觉自己要重度抑郁了,尤其是我们还顶着压力交着每月 2 万多的房租,看着我们存款的数字逐渐减少真的是非常焦虑。


为了让大家不走我的弯路,这里分享几个海外找工作 tips:

  1. 在最开始就要把如何写一份简历当做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完成,当然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随着面试的深入,觉得自己的简历有问题,一定要立刻完成修改再重新进行投递,大多数工作岗位你都只有一次的投递机会。简历写完后可以找在大厂比较资深的朋友或者直接 linkedin 找人帮忙看看,我也是经过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指点才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写简历(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人帮忙看简历,又确实想现在就找工作,可以私信我帮你看一下)。我自己采取的是 Key Responsiblities/Key Achivements/Highlight Projects 这种形式来写每一段经历的,注意:请一定在你的工作成果中加入能够显示规模和改变程度的具体数字。

  2. 准备一封 Cover letter ,这在国外还是蛮重要的,很多不方便写在简历中的内容都可以放在 coverletter 里,比如你的签证情况,你是否可以立刻开始工作,你有什么具体的技能(在简历中无法展开),跨团队写作的能力、领导项目的能力等等,别忘了最后加上一段对公司的称赞,表达自己的向往。对于大多数岗位,同一个 coverletter 改改关键词就可以,特别心仪的岗位,可以定制部分内容。

  3. 海外找工作最重要的平台自然就是 linkedin (海外版),建议每天都投一波。搜索相关岗位,按时间倒序,然后从上往下扫过去。确保在岗位放出的早期就投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知道在岗位公开放出之前就已经有内推和猎头参与其中了。linkedin 上那些 easy apply 的岗位基本没戏,因为投递过于简单,动辄就有几百分申请,HR 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仔细筛选,像我们这种没有 local 经验还需要 sponsorship 的几乎第一时间就会被排除。

  4. 3 年以上经验就可以找猎头试试了,但是英国猎头不像国内天天跟你在微信上扯淡。这边基本就是邮件和电话沟通,而且他们会动不动就 ghosting ,发邮件也不回的那种。虽然他们确实给我提供了好几家的面试机会,整体体验其实很糟糕。

  5. 使用 chatgpt 。使用 chatgpt 来优化 cv 、coverletter 、邮件这些已经不用说了,我想简单介绍下使用它来准备面试。如果你收到一个面试的机会,你可以先问 chatgpt 是否知道这家公司,再把岗位描述输入进去,然后就可以问它一些和这个工作有关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要进入这家公司担任 SDE 的岗位,你在每天的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你要如何规划你的前 90 天?然后不断就 chatgpt 提出的点进一步拓展。最后从这些信息中归纳总结推演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再结合你个人的经验知识,就可以创建出一个非常有用的面试准备文档。chatgpt 在这个功能中最重要的不是它贡献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而是它能够查漏补缺,几乎面面俱到,并帮助你把知识组织得更有条理,使得我们在面试中能够更有自信。

  6. 国外找工作人脉关系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叫做 networking 。这边很流行就是在 linkedin 上找一个不认识的前辈直接私信然后约 coffee chat ,或者直接问能不能内推。我也尝试过,大部分人都会回信,其中大部分国人都会愿意帮忙。你可以直接在 Linkedin 搜索你心仪的公司,然后选择 People ,会给你推荐一些可能与你有关或者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校友啊,或者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看到合适的人选就有礼貌地,脸皮厚一点直接去接触就好了。


事实上我觉得我这次找工作的困难可能是个特殊情况,我们有个 HPI 签证的群,感觉我是在找工作这个过程上花的时间最久的。可能源于我没有留学/外企工作经历,可能是因为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上半年是科技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段(当时 FAANG 几乎都冻结招聘了,不过现在很多职位都重开了),可能是因为最开始我的简历写得不好准备得不够充分,也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并不清楚我该给面试官展示什么,我对自己的英语表达也不够自信。总之,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会被我所描述的困难吓到,实际上我身边有几个朋友都是直接在国内面试就拿到英国公司的工签,有的甚至直接给了 5 年(稳拿永居了)。我觉得 SDE 的工作是相对好找很多的,待遇也很不错(虽然和美国比不了,但是平均水平我觉得不必国内差),当然能否真的找到就因人而异了。而且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地区的 WLB 是超乎想象的,早上 10 点陆陆续续到岗,下午四五点陆续有人离开,六点如果你还不走就会被同事催了,leader 自己早就走了,不是会不会加班,而是根本不能加班。然后所有公司都是 hybrid 或者 fullyremote ,所以一周去公司三天在伦敦的 tech 公司中已经是极限了。上班时是忙碌的,但是下班以后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请不要打扰。

伦敦 SDE 工资的中位数

现在像是加拿大、日本、瑞典、丹麦等发达国家都有推出专门的找工作签证,所以你甚至可以先登陆,等找到工作以后转工签,比以前只能远程投递要容易不少。结论就是,很难,但是没有那么难,像之前朋友说过的一样,对个人意愿的要求要大于对能力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找工作的全部内容了,虽然已经开始上班了,也开始有收入了,但是我仍然不确定我是否会一直把这份工作做下去。我自己可能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表面上的选择可能是职业生涯的道路选择,我是要选偏技术还是偏管理呢,方向的话我是应该更偏 tech 还是更偏金融呢,往更底层的地方深入的话就是工作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工作和上班的关系/工作的投入程度与成就感/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这一切的一切还需要我去自己探索。

和同事在泰晤士河上漂流烤肉

谢谢大家支持我把这个英国系列文章一直写下去,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篇了:出国生活与工作的个人真实感受与真诚建议(我能出国吗?我适合出国吗?)。下期见!

交流群:

tg: https://t.me/+vK8c5WRm2P84Yjhl

discord: https://discord.gg/RJ3ucM8RM7

听从一些朋友建议,我建了个简陋的个站,大家可以自行关注:joohnsmith.com

2565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91 条回复
coolmint
290 天前
先支持再看😋
ovtfkw
290 天前
牛逼,15 岁读大学
guoz
290 天前
妈的无话可说,荡气回肠,感谢提供这么好的内容
yzbythesea
290 天前
唉 留不住人才
barfi1316
290 天前
同感: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常常没有”上进心“。
qhgongzi
290 天前
骨子里的优秀
bilibilifk3
290 天前
@yzbythesea 靠什么留呢
seawavecau
290 天前
op 主年轻有实力,早日实现梦想
villivateur
290 天前
"15 岁上了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很快就在”大厂“谋得了一份比较稳定收入颇丰的职位"
gromit1337
290 天前
@yzbythesea #4 你这屁股直接坐国家主人那边去了,难道不是应该为楼主感到高兴?
vsitebon
290 天前
@villivateur 看了三篇才发现楼主现在才透露自己的条件。。
wegbjwjm
290 天前
V2 故事会,V2 也走下坡路了
winterx
290 天前
15 岁上了大学,25 岁博士毕业

还把行业 top 50 的公司能投都投简历了,楼主实在牛逼,祝福楼主开启新的人生
spongeboBoy
290 天前
从第一篇开始看感觉只是普通地润,看到第三篇才意识到不是普通人,楼主太强了。
wxd21020
290 天前
原来,op 是天才少年,牛皮
SleepyRaven
290 天前
只能说一句牛逼
SeaTac
290 天前
看完三篇加重了伦敦收入低开销高的印象…
SeaTac
290 天前
另外 op 的 background 真的很硬,羡慕
izzy27
290 天前
没记错的话 op 应该是北大的博士吧,top2 的找工作难度都这么高吗..
ovtfkw
290 天前
@izzy27 #19 牛逼 我居然能在北大博士生底下留言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5909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