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发烧,是不是过度医疗了

2023-08-20 22:27:05 +08:00
 jack274

我看医院儿科一批挂水的,床位都不够。

拿我自己举例,当然我是成人。 我现在感冒都不吃药,好好睡一觉就好了(我已经很久没感冒发烧了)。 上次阳了,高烧不退,也就是两粒布洛芬解决了。

我身边就遇到一个同事,她小孩也感冒发烧好多次,但是,从来没去过医院,就美林加什么奥司他韦,硬扛过去了(最高 40 度)

我觉得也好理解。 我同事这种,一次感冒 100 搞定。 去医院挂水,甚至住院,10000 搞不定。

1181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随想
218 条回复
Uplay
2023-08-21 11:25:37 +08:00
@jack274 #82 小孩子腹泻是真有可能出问题的
mhycy
2023-08-21 11:26:01 +08:00
支气管炎甚至可以用吸入式激素类药物治疗
是不是又要闻激素色变了?

然而,这是过敏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这是不是又是感冒咳嗽呢?
2Bro
2023-08-21 11:32:22 +08:00
感冒要分两种,一种病毒性感冒,一种风寒感冒,你说的应该是风寒感冒,盖好被子睡一觉可能就好了,但是病毒性感冒要做抗病毒治疗的,只能药物干预,单靠人体免疫是很难的,而且拖的越晚越严重,像支气管炎放任不管就有可能发展成肺炎,你发展成肺炎再去治疗就比较严重了,医院大概率都会要求你住院,费用自然就上来了
jasonchen168
2023-08-21 11:34:27 +08:00
国内输液的现象确实可怕。。。华西二院的输液室天天都挤满了小孩。为啥那么多人输液,我问过二院的医生,他说输液好的快,肺炎一般输液 1 周就见效了,吃药的话,大概要吃两周。对于家长来说,娃娃好快点,应该是最大的诉求,所以一般都会选择输液
Junichi
2023-08-21 11:36:13 +08:00
我小孩 7 岁,至今住过两次院。平时除非反复发烧两三天,不然也没去医院。

首先只要咳嗽发烧,基本都会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严不严重主要看小孩的精神状态,我们这边医生一般也是这么跟我们说的,也很少说开始就让你打点滴,最多是针对性开消炎药物,例如阿奇霉素。

第一次,流感。刚开始反复发烧两天,去市医院诊断后建议住院治疗,但想着吃了退烧药回家观察一天再打算,中午饭后温度升到 40 度,抽搐,赶紧送到县中心医院急诊,立刻办理了住院手术。五天瘦了几斤,每天没精神,胃口也不好。

第二次,肺炎。相隔上次大概 7 个月,刚开始也是感冒咳嗽发烧,只是单纯的吃药,几天也是反复发烧,后面去医院诊断,怀疑支气管炎,拍片后诊断肺炎,建议打消炎药,只是办理住院方便走医保,精神良好,胃口也没变差,就每天早上去住院部打点滴,晚上回家休息。

经过医保和商业保险后,自己两次住院总共好像就花了不到一千元。
fzls
2023-08-21 11:39:31 +08:00
觉得没问题就在家抗呗-。-都去医院了肯定是觉得出问题了呀

我前几年有次感冒也是硬抗,后来温度越来越高,去了几次医院,最开始都是当感冒处理,最后顶不住了,挂专家门诊,听诊初步判断是肺炎,然后做了 CT 还是 X 光,确诊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安排输液(抗菌药),并排队住院了
fzls
2023-08-21 11:40:01 +08:00
@fzls #106 总花费三千多,经过医保和商保后,自己就付了几百
jasonchen168
2023-08-21 11:41:39 +08:00
@gxy2825 卓正真那么好吗?我看很多人说不错
Junichi
2023-08-21 11:41:52 +08:00
@Junichi #105

这是流感住院自己给小孩的探温记录。小孩和大人的抵抗力也不一样,我也不建议把大人的经历强加到小孩身上。有些感冒咳嗽是靠免疫力能好起来,但有些病毒性感染,怎么抵抗?炎症一旦严重,后悔都来不及。

windfoxcn
2023-08-21 11:45:31 +08:00
在上海医院基本上是不输液的啊,输液确实不好,那既然你已经这样认定,为什么还让医生给你孩子输液呢?
BlueBing
2023-08-21 11:45:45 +08:00
举个例子:
川崎病和感冒症状很相似,如果不重视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那后果会很严重。
emhhb2ppy
2023-08-21 11:45:59 +08:00
希尔斯育儿百科上说,关于发烧。家长很担心,但是 40°也不会把大脑烧坏。医生关注的是为什么发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基本上没有很好的药物。。。
mandex
2023-08-21 11:51:10 +08:00
我有两个小孩,四年里去过很多次医院,大部分时候是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次都是人山人海。
到目前为止,只吊过一次水。医院的资源也有限,根本不会随意推荐你吊水的,除非真的吃药治不好。建议听医生的吧,该吊水就别硬抗了。
polo3584
2023-08-21 11:57:20 +08:00
小孩不好搞,一方面是身体弱,容易得病概率大而且容易拖严重。另一个方面是小孩自己无法准确掌握自己的身体,比如果一个咳嗽,如果是成年人,你可能根据你的饮食冷暖,判断得出自己生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什么时候能扛过去,什么时候感觉特别难受需要去医院了,基本都能感受得出来。但是小孩和老人就没这个能力,很容易就把病情拖严重了。
rjagge
2023-08-21 12:24:11 +08:00
对于关心是否烧成脑炎肺炎和其他症状的家长们,我觉得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讨论清楚:
#1 持续发烧是否会烧成脑炎和肺炎,像这位朋友说的 @xinh
#2 以及,孩子从发烧起,到底需要多少天才会发烧至脑炎和肺炎


如果害怕孩子出现比发烧更严重的情况,父母应该思考并主动了解上述的两个问题,对孩子的健康做’战略上‘的勤奋,而不是一发烧就送医院的’战术上‘的勤奋。

综上,我觉得,如果说一发烧就带医院跑,那是家长自己的问题摊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白白受罪。
dev436
2023-08-21 12:26:23 +08:00
为你的研究精神点赞。

“听医生的就行”这些话不能无脑信奉,因为它是包含很多隐含条件的,比如你如何保证对方的专业性、责任态度,有钱有资源的人可以更容易筛选掉那些不合格的,然后把“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做”挂在嘴边。但是你去医院随便挂个号,哪怕是所谓专家号,然后 100%信任,其实只是在赌。

老婆信奉中医这个真的无解,比如经常朋友圈大量转发所谓中医养生的,不要轻易娶回家
agood
2023-08-21 12:37:14 +08:00
感冒、流感是完全不同的疾病,何时就医要分情况,发热只是一种症状,特别小比如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出现症状应过立即就医,一般家中常备布洛芬混悬液,如果不影响正常生活不用就医,如果不能吃饭、吃了药仍持续几天高烧不退、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或者嗜睡等等应立即就医。
国内不仅输液滥用,药物更滥用,主要原因是以药养医的模式滋生腐败,医生的收入并不高,靠开药拿提成回扣成了行业惯例。
因此也建议大家除了危及生命和需要急救的疾病一定不要再医院买药,很多人不知道医生开了处方是可以不交钱去外面药店拿药的,药店也可以报医保,即使不常用的药多跑几个药店也能买到,买药的时候要买原研药(一般是中外合资大药厂或者进口的比较贵),实在买不来再买国内大药厂仿制药,在医院药房很多也都是便宜的仿制药,需要注意的是在药店很有可能会给你推荐保健品或类似的中成药,一定不要买给你推荐的任何药品保健品。
hello2090
2023-08-21 12:38:32 +08:00
我家小孩 7 岁了,从来没输过液。一般就是在家潘纳多,牛若分,交换着吃呗,不过他很少到 40 度的。几天不好一般去看 GP(家庭医生) 他给开个抗生素,一般抗生素吃了就好了。
mailshuxin
2023-08-21 12:54:51 +08:00
目前有一个最直接的例子:Covid-19
这也是病毒,除了最早的毒株,直接攻击肺部以外,目前最广泛的变种,其实就是病毒性感冒啊。
打针吊水有用吗?
特效药,也是能不用就不用。当时我们一家得时,可以直接去药房买辉瑞的特效药,但是医生说,尽量不要用,特效药有用,但不保证下次的变种还这么温和,过早的使用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万一后面的变种危险大了,抗病毒药物可能对你就无效了。
实际上,事实也证明,现在的变种就是病毒性感冒,打不打针没什么用,就是退烧,喝水,保持电解质平衡,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解决。
对于小孩子,更是如此。
小孩子去幼儿园,头一年,好不了,几乎是月月病。过了头半年,就要好得多了。
很多人可能会较真,严重了怎么着。
其实,流感的死亡率一直不低,我们国内没有公布过流感的死亡率而已,基本上与目前 covid-19 的死亡率差不多少。
有病,不能讳疾忌医,不过过度医疗,危险也很大。
mailshuxin
2023-08-21 12:58:23 +08:00
@securityCoding 肺炎有明显的症状,医生一听,就能听出来个大概。轻症肺炎国外也不打针,上次孩子总发烧,就去拍了 x 光,轻症肺炎,就给开了点阿莫西林。
国内孩子的肺炎比较多,可能与人群比较集中有关吧。
我比较害怕喉炎,哪时我女儿正好在上海,折腾死了,晚上吓人。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6690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