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一下 iPhone 的大容量数据迁移

228 天前
 freewarcraft
我老婆是做 XHS 的,大量工作和内容都是在 iPhone 上做的(电脑上 Office 都用不利索),所以我每年都给她换一台顶配 iPhone Pro Max (顺便用她换下来的🤣)。因为视频很多,所以使用容量长期都接近 1TB ,导致每年换机迁移数据的时候都是噩梦。。。

昨天收到 iPhone15 ,睡前开始从老手机无线传输,预估 7 小时,凌晨 5 点起来一看传输失败。重新同步并选择从 iCloud 备份恢复,到现在 app 都还没装好。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用这种方式最后把我 n 年的微信记录给删了。。。

通过备份到电脑的方式暂时还不行,因为没那么大的硬盘空间。不过现在 ssd 价格下来了,实在不行考虑买一块 2TB 的外置专门用来迁移数据用。

最后听说 Apple store 里可以用一根专门的 L2L 线传输?但今年是一头 C 一头 L ,不知道用普通的 iPhone 充电线行不行😆
652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iPhone
55 条回复
freewarcraft
228 天前
@txydhr 哦哦懂了,都忘了微信的这个功能🤣
sbrdfewxf
228 天前
去年的 C TO L 线就能做线传啊,为啥要无线?话说 APP 没装好有没有可能是你网络的问题。。
Emi
228 天前
跟你一样,老婆每年搞 1t ,我捡她剩下的。

ps:我家 iCloud 已经开到 6T 了
ovtfkw
228 天前
小红书是敏感词?
littiefish
228 天前
自我阉割真严重
lonelyduan
228 天前
@xinbaqiu Linghtning 端就是 USB2 ,是不是 Pro 都是 USB2 传输的
justaname
228 天前
每年买 1TB iPhone PM 的人,台式机+笔记本的可用存储空间不够 1T ,不可思议。。。
battlebear
228 天前
今年可以用 iPhone 数据线,两端 USB-C - Lightning 就行,迁移过 iPhone 15 Pro 256G 1 个小时左右,亲测可用
xieshaohu
228 天前
新机迁移的时候选择手机对手机的转移,这样子家里有个好一点的无线路由器,数据从无线路由器中转。我自己的 60 个 GB 的数据,手机对手机迁移数据,总共 10 来分钟就完成了,新机器就可以使用了,啥都在。不知道未来苹果是否会允许基于 USB-C3.0 的 10Gbps 的双机数据传输,如果能够支持这个,那 1TB 传输也很快。

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10216

“5.选取所需的数据传输方式。”,“如果你直接从旧设备传输数据,则需要等待这两台设备上完成传输,才能使用它们。”
1014982466
228 天前
懒得吐槽,看我发过的帖子
freewarcraft
228 天前
@battlebear 多谢多谢🙏
markzyh
228 天前
iCloud 可以无感同步照片和视频啊并且本机上只存缩略图,实际使用体积很小。微信记录单独备份和恢复。其余的还有什么需要备份恢复的吗?反正我是这样的做的。
freewarcraft
228 天前
@justaname 没有台机啊🤣,家里笔记本都是 512 的。要备份几乎全满的 1TB iPhone 要 1.2TB 的空间才安全。。。
freewarcraft
228 天前
@sbrdfewxf 嗯嗯,之前都没想到。今天回去不行的话试试线传。
xz410236056
228 天前
@lqcc #4 西红柿
txydhr
228 天前
@xinbaqiu 应该跟无线差不多,很多都是小文件,瓶颈也不在传输速度
s7964926
228 天前
话说有点期待明年换机了,iPhone 15 Pro Max 和 iPhone 16 Pro Max 用 c to c 的 3.0 线互传应该会很快!
pxiphx891
228 天前
买一块 2T 移动固态硬盘,也就 900 元
luhe
228 天前
明年就好了,可以用 3.0 的线,当然前提是不出 bug/笑哭
terrysnake
228 天前
微信单独用微信自带的聊天记录迁移,不要走 icloud 。这样会好很多。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82345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