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15 beta 2

2024-05-20 08:32:40 +08:00
 wagsoft

5 月 17 号 Google 的 Pixel 手机可以接收安装 Android15beta2 了,6a 顺利升级,Private Space 的创意非常好,不是简单的 hide app ,而是可以隐藏另一套账号管理的 app+data ,不过在 Private Space 设置的时候新建账号未成功。手机上原来侧载的所有国内的银行 app 全部闪退,不知道要的哪个权限被 15 限制了。从 play 安装的 app 基本没问题,readra 小说阅读中文字体有问题但可以重新设置。 总体上感觉 google 一直在进步,没有被超越

10783 次点击
所在节点    Android
30 条回复
oIEJzP7qY4WzV8ws
2024-05-20 08:36:38 +08:00
请问下现在 6a 的耗电咋样?
cr3bit
2024-05-20 09:07:06 +08:00
private space 基本就是三星的 secure folder
sisi041
2024-05-20 09:10:44 +08:00
升级到 14 我就后悔了,很多国内老 app 不能用,想回退到 13 又不可以,那些老 app 又不得不用,最终只能维护两个手机。以后坚决不升级。
Tomatopotato
2024-05-20 09:50:34 +08:00
Private Space 也就那样吧 我个人是觉得没 MIUI 的设计好。 你说它是隐藏 app 吧,在抽屉里是可见的。 你说它是双开吧,确实是双开,但是又要配置账户,又必须在特定区域里找 app 。你说他是平行空间吧,他又不是真的类似于换个用户那种。

所以我个人觉得没有 MIUI 对这个需求处理的更好,MIUI 明显解耦地更加好用。首先应用双开:MIUI 的双开也是 app 数据独立的,而且 GMS 也是独立的,也能访问主账户存储。但是双开的 app 除了图标上有个标记和别的 app 并无区别,在桌面上可以同时存在。因为这一点,你如果需要隐藏 app or 加锁 app ,直接当成普通 app 来对待就可以,MIUI 可以自定义选择 app 来隐藏和加锁。 其次,如果你真的需要系统级的多账户/平行空间,直接用“手机分身”功能。


谷歌确实一直在进步,但是在用户体验和应用层那也那样吧,是不如国内手机厂的产品经理的洞察力。 像这种需求能到 15 才出,也属实是国外用户比较包容。

而安卓自身,可以说真的由中国手机厂在推动着硬件定义和软件定义。就比如说异形屏定义&支持(刘海屏打孔屏),超长屏定义&支持,折叠屏定义&支持,长截图 etc.... 谷歌安卓部门和 Pixel 部门,都是属于马后炮的那种,像极了一些公家单位。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UuFSSgvJRFQALLph3xPD7648i3oQdt4fdsyjl_Xchd5Vt3vXeJRqdGGnt9CNxWcm76fRV0GlEhviIuKkR5Bm3tDeGP2vdBaT38UyPSNeee3nhBSMa4XWAAXhljIBzSauPxskQh-bQupkNPmn3cD02vz40CQlTpfhmNM2XlZV8Q904bxI4glfNp47BbtM/s1600/image11.png]

这图也能看出如今安卓的格局,除了 Pixel 和夏普可以说全是大陆厂,而 pixel 和夏普,一个是前 HTC 团队,一个是鸿海。可以说安卓目前的最大玩家就是华人了。
0n1
2024-05-20 13:34:48 +08:00
楼上是来搞笑的么?
ExplodingDragon
2024-05-20 13:44:07 +08:00
#4 金凡,原来你也刷 v2ex
indevn
2024-05-20 13:44:31 +08:00
@0n1 可以理性讨论但不必没有理由直接人身攻击吧…
BigBai
2024-05-20 13:47:52 +08:00
个人感觉 Private Space 和工作资料( Work Profile )差不多,但是工作资料没办法设置密码
ExplodingDragon
2024-05-20 13:58:17 +08:00
@indevn #7 主要是说的基本上都是错的

MIUI 的双开 源自 Android Enterprise ,就像绿色守护作者开发的“岛” 应用那样,刘海屏打孔屏这种是隔壁果子带起来的,像是截图类似的功能这些其实一直有,还有就是 “中国手机厂在推动着硬件定义和软件定义” 这句话 ... 那得看 aosp 哪个公司代码贡献最多,主流移动端 CPU 源自哪里
iminto
2024-05-20 14:00:11 +08:00
我觉得要理性祛魅,谷歌的产品确实比较渣,属于下三流的水平,Android 比中国的安卓差了 10 条大街也是事实。
中国的安卓,确实好用,太多实用的功能了,但是。。中国的厂商又喜欢给用户喂屎。

世上难有两全法,一个是吃粗糠,一个是吃雕花的屎,那我还是选前者。这世上很多东西只能二选一,非黑即白,没有中间派。

但是,绝大部分的普通安卓用户,是吃不惯粗糠的,不过没有办法折衷,哪怕是三星,摩托罗拉这样的国外品牌(摩托罗拉手机实际是联想在运营),也得给中国手机用户喂屎。

要么吃糠,要么吃屎,二选一。
iminto
2024-05-20 14:04:47 +08:00
@ExplodingFKL

长截图是中国的安卓系统 10 多年前就用到手机上的,而原生安卓是 12 才开始有的。
安卓早已不是简单的 AOSP 了,太多国产安卓的魔改
Tomatopotato
2024-05-20 14:16:20 +08:00
@ExplodingFKL

MIUI 的双开实现和我说的使用体验无关,我只是吐槽 Private Space 的设计和使用体验。

“刘海屏打孔屏这种是隔壁果子带起来的”
见 Essential Phone 和夏普 Aquos S2 发布时间

“像是截图类似的功能这些其实一直有”
原生安卓引入「滚动截图」是在 Android12 ,而 MIUI Flyme 等于 2015 导入长截图功能。

“中国手机厂在推动着硬件定义和软件定义”
这句话前半句没问题。后半句确实是我说的大了点,但是中国手机厂商深刻影响着原生安卓的应用层是没毛病的。


没事,我接受你喷。但是别说我是金凡。 我只是拿 MIUI 作为举例,MIUI 拉胯和优秀是并存的,不要提到 MIUI 就 PTSD 。
Tomatopotato
2024-05-20 14:20:27 +08:00
@0n1

来说说你的观点,你认为这十五年间,原生安卓领先了什么。
he1293024908
2024-05-20 14:25:51 +08:00
@0n1 有一说一,很多功能确实都先是国内这些魔改 ui 弄出来
0n1
2024-05-20 14:59:04 +08:00
@Tomatopotato 槽点太多没法一一论述。这个 "private space",对应此前需要企业账户才能使用的 work profile 功能,"private" 在于区隔个人数据,跟应用双开和“隐藏 app”没什么关系,所以它在抽屉可见,需要另外配置账户。当然用户乐意也可以用来双开应用。
WebKit
2024-05-20 15:06:46 +08:00
@0n1 #5 别人没说错啊,还有权限的单次授权,也是国内最开始有的。还有通知栏的这种卡片式设计。最开始也是 MIUI 有的。比 aosp 早了 3-4 年
Tomatopotato
2024-05-20 15:13:26 +08:00
@0n1

我是不太明白你说的“区隔个人数据”究竟是要区隔什么,因为 MIUI 应用双开也是区隔的,连 GMS 都是独立的。

别没法一一论述,又不是要求你规定时间考试,你想吐槽写出来很难吗
mxalbert1996
2024-05-20 15:21:44 +08:00
我最喜欢的 Beta 2 的更新是在 Pixel 上 Google Sans 的 Medium 字重终于可以和 Noto Sans CJK 的 Medium 字重共存了。Noto Sans CJK VF 是 Beta 1 加进去的,但是系统 UI 里用 Medium 字重的地方 CJK 文字还是 Regular 字重,现在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这下比隔壁连个正经的 Bold 字重都没有的苹方高了去了。
0n1
2024-05-20 15:30:52 +08:00
@Tomatopotato 因为都写出来很浪费时间。参考“公司 IT 分配一个账号给员工用于办公”的例子能否有助于理解?
InkStone
2024-05-20 15:54:29 +08:00
@ExplodingFKL 要分清楚产品设计和底层实现的差别。

island 和手机分身之类的功能,固然都是用的 AOSP 账户系统做底层支持,但体验却天差地别……对用户来说,实际有感知的是端到脸上的产品,而不是一组底层 API 。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042117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