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日经:现在学外语,会不会突然有天有了翻译器就白学了。

171 天前
 LuckyPocketWatch

比较明确的“实现”是在电影《流浪地球 1 》里面,两个人语言不通,但两个人一个说中文,一个说俄文,完全可以正常交流,电影里那个耳机(也许是某个 APP 的)的功能等于同声翻译

比如中译英,翻译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声音转文字,这个应该很成熟了,像 WeChat 的语言转文字,我特意带点口音,准确率也极高

第二步是翻译,把中文翻译成正确的英文,这个可能是最难的,但最近两年 AI 都能和人对话了,我觉得翻译的问题可能随时被彻底解决

第三步是文字转语言,这个完全没技术含量

要实现《流浪地球》那种带个耳机就能同声翻译的功能,也就第二步的翻译可能有些问题,所以我感觉这样一个 APP 或者硬件随时有可能问世。这样等于一个每个人身边都带个 [会万国语言] 的 [同声翻译] 。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明治维新的电影,里面有个情节,说一个当代知名的剑术大师,苦练将近四十年的剑术,可谓登峰造极,但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学了几天步枪的操练,就能轻松打败别人几十年的苦练

所以现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外语,会不会明年突然出了翻译器(类似《流浪地球》里的那种),然后大家都不用说外语了?

4343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随想
47 条回复
wupher
169 天前
- 迅飞已经有类似产品了,手机开个 App 也能实时语音翻译。

- 出去玩一下就能体验,日本,西班牙 去一个你完全不会本国语言的地方。反之再去英语国家,哪怕英语不熟练,但毕竟义务教育这么些年,多少应该是用上。

- 我认同 5 楼的观点,真正学的,其实是另外一个世界观。人无法想像认知以外的世界。就像当年小人书,007 蹲在旱厕里接收情报。
lishuolin
169 天前
如果你没有这个语种,这个学科的知识,你就很难判断 AI 给的答案是不是准确的,你也问不出这个学科的问题。
DIMOJANG
169 天前
@mumbler #5 支持,语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不过大模型这个例子很可能只是因为文字是最容易规模化处理的信息,LLMs 和以前流行的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的区别只是规模扩张了 100 倍以上。
mumbler
169 天前
@DIMOJANG #43 语言是唯一的思考方式,你思考问题一定是内心在自言自语,用英文思考,中文思考,方言思考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图像,声音,气味都是附件,不能成为思考载体,规模扩大 1 万倍也不会诞生智慧
xzaf
168 天前
想起很久以前 iphone 上有两款软件,zephyr 和 activator ,前者功能简陋被后者吊打,但是拥护者很多,因为丝滑。

用翻译工具作为信息交流的中介,就是不丝滑。
单纯的翻译功能上完美,但是体验上可能会导致情绪的流失,细节的丢失。翻译再快也有延迟,翻译再好也不一定完美还原本意。
newaccount
168 天前
是的,没错,不用学了

这样我的工作机会会多一点
DIMOJANG
163 天前
@mumbler #44 人类语言是我们的大脑提炼出的世界特征,但是不能排除其他生物(或者人工神经网络)基于视觉,听觉,嗅觉提炼出另外一种世界的表征。就像虽然纯视觉肯定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并不是说额外的传感器(额外的“模态”)不会提升网络的表现,或者去掉视觉就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只是目前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融合这些多模态的数据。

而且就我本人来说,我在找路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想象终点的场景,然后靠想象中往回走到我当前的位置来确定路线。这何尝不算是一种“视觉模态”的思考呢?以及对作曲家来说,说不定他们的脑海中偶尔就会闪过一段旋律?或者发现苯环的化学家梦到衔尾蛇的“传说”?

这个就有点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声音:为什么电影里的“外星人”都是人形——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推广未知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符合直觉的推广在理性思考面前不一定站得住脚。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12079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