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就和楼主想得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是这个样子。
“由于从前的人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很多的传统,可以说是非常愚昧的,比如,父母死了,要守墓三年。”
从你这句就可以看出,你对古代中国一无所知,纯是胡说八道。大概越是无知的人越敢发言。反正听众也好不到哪里去。
守孝三年在古代是贵族的事。论语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年守孝的记载。谅阴就是楼主说的”守墓“。高宗是殷高宗武丁(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29891)。论语上的这一小段说的是,孔子弟子 子张问孔子,殷高宗武丁守孝三年,不发言,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不止是殷高宗武丁,古代人都是这样的,国君死了,百官听从冢宰(你可以理解为丞相)三年。而新君不发言。
从孔子回答看,守孝是国君的事,不然不会专门讲“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旧的国君死了,新的国君即位,在这三年里,新的国君不发言(可以认为处于学习政治的阶段),而国家一切政务听从冢宰的安排。
不管你怎么想,守孝三年期间,新的国君可以被废除,比如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4%AA%E7%94%B2)。三年守孝期相当于新君的实习期,实习期干得不好,干得不像样子,在中国传统政治里,冢宰是有权废立的(只不过战国以降,中国政治越来越不像样,变得只会迎合皇帝)。楼主嘴上愚昧不堪的传统其实是中国传统政治里,限制君权,考察新君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中国政治最完美的时代就是夏商周的三代。在这三代里政治设计的完备,各种权力相互制衡又不影响行政效率的制度远超泰西各国。
关于三年守孝的其它佐据,也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比如孔子说,“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之道”?普通人的父亲又有什么可以称之为“道”的东西。能称得上“道”的,大概最小也得像鲁国的季孙氏一样级别的贵族才谈得上。
但从孔子开始,一代代的儒家逐渐把三年守孝 的范围扩大。比如论语里有这么一段可以很好的体现孔子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一段很长,我也不想翻译了,但孔子的论点是,我们每个人要长到3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在父母死去的三年里,我们吃什么也不知道味道,听什么音乐也不能快乐,住什么房子也不能安心。这是三年守孝的本质。如果你在父母死去的三年里能心安,那么你就不要守(也就是孔子并没有强求所有人都得守孝)。
在儒家的理想中,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指望他爱别人,爱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的。在父母去世后的三年里,一个稍微像点样的人都不会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
我浪费这么多时间打这么长的一段就是为了说明楼主的荒唐观点“由于从前的人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很多的传统,可以说是非常愚昧的。”
你可以不同意夏商周三代封建君主限位的政治传统,你也可以说儒家的三年守孝与我们所处的现代不合,但你没有任何资格说它“非常愚昧”。因为它不愚昧,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在当时的现实作用(比如限制了君权),这种行为非常明确的不属于楼主花了三秒钟乱想出来的传统的由来。
“我是这样认为传统的由来的: 从前某个人做了一件事,然后大家都做了,做了的人多了,时间长了,就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