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邮件的标题该怎么写?要不要附带每次对话原文?

2017-06-24 10:04:54 +08:00
 1oNflow

比如李四发给张三

标题:XXX 问题咨询

张三回复

标题:Re: XXX 问题咨询

李四又回复

这时标题应该是

Re: Re: XXX 问题咨询

还是

Re: XXX 问题咨询


邮箱默认后面附加对话全部原文,但往来邮件很多的时候,原文很长层级很深,看上去不是很美观,该如何应对?

还有 Gmail 默认的*at TIME John Doe<> wrote:*真的很丑陋,但似乎没有办法修改?

1071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12 条回复
luxinxin
2017-06-24 10:08:21 +08:00
默认的格式就是一般的邮件习惯,加原文会好一些。不过 gmail 的格式我也不喜欢,这些年最喜欢的还是 outlook 软件的格式。
JourneyWoo
2017-06-24 10:09:08 +08:00
就应该是默认的在前面加 re,无论多少个都是。
Laynooor
2017-06-24 10:20:53 +08:00
myang
2017-06-24 13:41:20 +08:00
一个符合规范的邮件应用,例如 gmail,应该

1、回复邮件自动加 re,回复带 re 的邮件的时候什么也不加
2、无论几个 re,往来邮件都在一个对话中,并且对话标题为第一封不带 re 的标题
3、往来邮件中附加的原文,永远处于折叠不显示,包括 on date at time xxx wrote 之类也是折叠看不到的

当你用的邮件客户端会乱加 re、不归类对话、自动展开引用的原文等等(这些多数都属于国内 app 才会有的 bug ),说明你需要更换客户端
Quaintjade
2017-06-24 15:20:51 +08:00
只加一个 RE:就行。
最烦见到的是 RE: 答复:RE: 答复:RE: 答复:…… RE: 主题 ,不仅标题长,还会导致分割成 N 个会话( QQ 邮箱,说的就是你!)

借帖问一下,邮件如何识别若干封邮件是同一会话的? Outlook 似乎手动改一点标题就会打断成另一个会话,但修改内容并不会打断,完全相同的标题也不会识别成同一个会话。
htfy96
2017-06-24 15:26:33 +08:00
最好的方式是每次回复不要引用全部内容,而是写成
> 最近的事情完成了吗
完成了
> 请提交工作安排
工作安排是…
Quaintjade
2017-06-24 15:27:34 +08:00
至于附带对话全文我觉得是必要的,如果太冗长的话就手动删掉。有时你需要把整个对话转发给第三人,如果不附带全文的话会变得莫名其妙。
没必要的是缩进,因为回复 N 次之后就没法看了,尤其是不仅缩进还按字符数强制换行的( iPhone,说的就是你!)
billlee
2017-06-24 17:39:03 +08:00
@Quaintjade #5 会话识别应该是根据 header 的,改标题就打断会话只能说明你用的客户端有问题
hwding
2017-06-24 17:50:32 +08:00
我也觉得只要一个 Re 就够了,而且一般邮箱客户端都会自动识别回复的内容。
记得同学用的 UWP 的邮件,回复无限 Re:Re:Re:Re:Re:...
shakoon
2017-06-24 19:54:54 +08:00
必须要带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geelaw
2017-06-24 20:03:36 +08:00
正确的实现是,如果标题以任何语言的“回复”“转发”加上冒号开始,则先去掉,看作标题,然后加上当前语言的“回复”“转发”和冒号。

在回复邮件的时候带上全文是正确的,一些客户端具有“打开对话中一条消息”的功能,如果你不加上全文就会导致读对话很麻烦;一个聪明的移动客户端也会在阅读对话的时候自动隐藏引用内容(对于桌面客户端,没这个必要,因为一个对话里面的邮件不是摞在一起的,而是左边有个列表让你选)。
Guaidaodl
2017-06-24 20:26:48 +08:00
@Quaintjade 这个跟邮件协议有关。Exchange 协议由服务器决定。如果用 IMAP 协议就是客户端自己的规则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37073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