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读硕士 and 程序员)的吐槽

2013-05-12 20:06:34 +08:00
 flewover
不知不觉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9个月,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飘荡着各种各样的花香,北京的白天很热,可是到了晚上,空气渐渐凉爽,校园里很安静,夜色如水,很是心旷神怡。于是我想写一点东西,一些压抑在心中很久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吐槽。

文章中在提及很多细节的同时,会做出一些避讳,我并不想有针对性的指责、质问,更多的是陈述,所叙述的一切仅仅是我个人的经历,难免片面。也欢迎大家讨论,给我提出批评和建议。

首先介绍一些背景,我现在是北京的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软件工程方向,导师是博导,研究方向是数据库相关的安全和测试,并已经开始转向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和相关测试。背景介绍完毕。

开始吐槽:

1. 实验室的项目。关键词:陈旧,华而不实,奇妙的项目合作和背景。

最近实验室在和中国软件xx中心合作,一个很大规模的项目验收,国家核高基的那种项目,这次验收基本涵盖了实验室十多年来的绝大多数项目。我也参与其中,多少有了些了解,所有验收的项目有不少共性:第一就是所有项目成果为一个可以直观演示的工具;第二就是每款工具去除了一个只能运行在windows的ui表层之后,其背后的原理很简单,绝大多数工具提供的功能是对数据库不同形式的访问、功能验证、应用接口验证等等,性能测试就是依照TPC组织的各种标准,不同形式的跑sql;第三80%的工具使用.net开发。

上述的所有项目,基本在我本科入学前后(2008年)都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近两三年实验室已经没有做什么新的项目。因为上述所有项目都是基于传统DBMS的,而现在实验室的方向已经转向云环境。这几年,老师领着同学们看了很多篇论文,开组会大家大谈特谈Hadoop,Mesos,BigData,分布式,云计算。。。。。。然而至今,没有搭建任何的分布式基础平台,没有集群,没有实验没有海量数据,甚至,实验室里基本没有人工作在Linux/Unix环境下,他们都喜欢windows。

其实,去年下半年,实验室是有一个项目的,合作的另一方号称有着中x部的背景,然后合作开发了一款xxxx人员管理软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员工信息统计、层级汇总。导师在开组会的时候,多次强调:“这个项目要好好做,建立好关系,以后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呵呵,这种有趣的外包工作,有点技术含量也好啊。

导师曾和我们语重心长地谈过,“你们看,这项目都是这么接下来的,一定要保持好合作。他们提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及时解决。”确实,导师和xx部委、xx厂商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实验室里的学长学姐们平时倒是蛮清闲,读读论文,做做报告,而且实验室的娱乐氛围也很浓厚。

2. 实验室的技术背景。关键词:缺乏管理,落后,空谈

这个专业美其名曰软件工程,但是却从不使用svn,git,实验室里所有项目传接(学长毕业了,要把项目留给学弟,继续开发或维护)都是文件夹直接复制的。虽然部分项目是有使用版本管理的,但仅限于原始开发者,实验室没有统一的环境,直接把团队协作的效率降到最低。这不得不说是管理上的问题。

实验室没有内部交流平台,没有团队wiki,不使用任务管理工具。

每周的常态是老师布置论文,同学们读论文,每一两周开一次组会,组会上介绍论文,讲ppt。论文+ppt,是导师最喜欢的组合。

讲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在学习erlang,被导师看到了,导师说:“不用关注这些细节的实现,注意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我有给导师写过一封匿名信,信中涉及到管理上的问题,包括代码管理、任务管理、交流平台等等。也谈到了一些技术的选择,我希望研究能落到实处,我建议实验室多关注开源。已经过去3、4个月了,这件事不了了之了吧。

我一直幻想,可以在实验室的代码库里学到东西;实验室有一个nb的开源项目,我能参与其中。

3. 关于科研。关键词:虚假,敷衍,拾人牙慧

实验室的项目和科研虽然有联系,可事实上有些尴尬,因为联系太微弱了。科研没有给项目提供基础,项目也没有来有力的支持科研。于是,很多所谓的科研变成了应付毕业的差事,变成了为了论文不得不进行的夸夸其谈,变成了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拿过来恰当的做一些修改。

我亲身经历过一周写出来的论文,一周时间用来码字,做实验和采集数据。我见到了一篇论文做了简单的增增减减、英文换成中文、中文换成英文换个地方再发一遍,实验过程、数据、结果都完全相同。我有和一位学长聊过,他说“论文的真谛是先把内容写出来,实验放到后边来做,能做出比较好的结果最好,做不出来也可以糊弄糊弄一下。”

总结:

写写停停,写的时候在单曲循环一首古埙曲,周子雷的“千年风雅”,很好听,沉郁顿挫,心情难免有一些沉重。

我和身边很多同学聊过他们的实验室、项目和科研,聊过他们对科研、对项目的看法,幸福的实验室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实验室各有各的不同。有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你想想你的导师已经50了,已经是教授是博导了,他不会再像年轻时候那么拼命的做项目做科研。”是啊,我确实有些理想化,中国的大环境总会把理想和现实拉开很远。

我以为,不从实处着手,就不要妄谈科研。计算机科学,离不开工程实现。而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这一切。

所幸的是我自己喜爱开源,有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至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75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48 条回复
davepkxxx
2013-05-12 20:11:20 +08:00
赚钱养家中
inccinf
2013-05-12 20:17:40 +08:00
想开就好了,目前中国的教育能出工程师,但是出不了科学家,这也与国家的发展阶段有关。SO,自己喜欢就多学学吧,其他的和他们一起糊弄
Tinet
2013-05-12 20:18:09 +08:00
国内很多大学都差不多啦,我们实验室也差不多是这样,管理松散,技术全靠自己上网学,科研全靠看论文,项目也很扯淡,就不细谈了,我是本科生,有时间咱们可以交流交流呢
flewover
2013-05-12 20:25:05 +08:00
@inccinf 大环境确实如此呢。自己一度很失望,渐渐地也想开了。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得其乐。:-)
flewover
2013-05-12 20:26:37 +08:00
@Tinet 同感,哈哈~
Tinet
2013-05-12 20:28:29 +08:00
@flewover 你现在主要从事哪个方向?
flewover
2013-05-12 20:33:01 +08:00
@Tinet 实验室这边做大数据测试。自己平时喜欢研究服务器,后端技术,nosql一类的吧。
soarscnu
2013-05-12 20:39:36 +08:00
这标题的括号括得……为什么我感觉亮了~
adspe
2013-05-12 20:41:49 +08:00
一看标题我就知道内容了。意料之中。
Precious
2013-05-12 20:42:52 +08:00
既然楼主喜欢研究服务器,后端技术,nosql一类的
不知楼主当初为啥要想读硕士
Tinet
2013-05-12 20:44:44 +08:00
@flewover 我也喜欢这些东西,只可惜技术不精
XDA
2013-05-12 20:56:04 +08:00
嗯,那个《千年风雅》挺好听的,顺便:v2ex就是个挺好的学习平台,记得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看不惯其他已经存在的东西,又改变不了这个存在,那就把自己改变的NB些好了!
aisensiy
2013-05-12 21:06:06 +08:00
其实都这样吧,而且大部分人都了解这个情况的感觉。
lightening
2013-05-12 21:19:36 +08:00
嗯,我在本科时就了解到了中国研究生的情况,所以就没读。
wenbinwu
2013-05-12 21:22:08 +08:00
呵呵,在读研之前对研究生生活完全不了解的话,只能呵呵了
mutoulbj
2013-05-12 21:26:11 +08:00
所以我就没读。。。(其实还考不上。。。呵呵)
amyangfei
2013-05-12 21:29:48 +08:00
@wenbinwu 之前不是完全不了解,但也不是完全了解,现在确实呵呵了…
darasion
2013-05-12 21:30:06 +08:00
没读过研,但是以前我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几乎都是:“xxxx管理系统” 之类的东西?。当年毕设,好多博士也都是做这些。而且有的东西做出来的还不如我。
ovjaywang
2013-05-12 21:35:42 +08:00
噗。。。在我备考烟酒生的关键时刻看到撸主的一篇吐槽....动摇了怎么破
Hualin
2013-05-12 21:43:17 +08:00
你不要指望学校科研能跟企业一样。国外大学研究生也一样,一个实验室的都是自己做自己只不过就关注科学和算法本身了,工业上的自然有人去搞。国内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我看你这么崇拜企业的团队文化,那么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读研究生?何不直接找工作?其实国内研究生就是骗骗自己混个工作而已 都懂得。想明白这点就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求快点毕业找工作吧。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68597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