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 NAS 丢失大量珍贵数据后有感

2020-08-20 11:45:36 +08:00
 hotsun168

背景

  1. 第一版 NAS 已用 5 年,为占美无风扇工控机、一块 WD60EFRX 、优越者 Y-3359R 进行 DIY,稳定时千兆可跑满。

  2. 为了顺便当做远程桌面,没有使用黑群晖或 Linux,使用了 Win7 系统。Samba 服务经常无故卡死,遇到网络无法连接、0x00000000XX 等类似错误或“服务器存储空间不足无法处理此命令”等错误无数次,每次基本都需要重启。花了无数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无果。一直在忍受,后续甚至写了脚本做定时重启。

  3. 第二版(在用)为群晖 DS920+、一块 WD140EMFZ,以及上面的 6T,买之前提前了解了很久 RAID5 是否安全,后选择 SHR 。

灾难

  1. 因计划把 6T 和 14T 硬盘都放入群晖,但硬盘插入群晖会被格式化,所以 14T 硬盘到货当天,用外接硬盘座接入 14T 硬盘,在 Win7 下进行 6T 到 14T 文件全量复制,期间报错无数,推测可能是 6T 磁盘长时间运行导致文件分配表错误。搜索相关资料提示 chkdsk 修复 NTFS 分区。

  2. [重点] chkdsk 完毕后,6T 硬盘中大量资料丢失(超过 80%),其中包括各种重要文件,尝试 DiskGenius 修复未果(不光是无法找回文件分配表,而且连 RAW 数据都无法找回)。

  3. 不幸中的万幸,其中少部分文件在各个网盘有备份,另一部分几年前有刻盘备份,但其中一些珍贵的资料再也无法找回(包括结婚视频、小孩照片、老光盘 ISO 等个人产生文件,与老游戏、各种收藏的视频等网络下载资源)。

  4. 花费几天时间在各种平台搜索网络下载资源,因年份久远,几乎全部失效,近似于无法找回。

现状与未来

  1. 计划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买一块 14T,尽可能避开同批次,2 块盘开 SHR 。

  2. 每隔一段时间继续买 14T,加到 4 块,开 SHR2 。

教训与体会

  1. 任何情况下大量数据复制尽可能先备份,或者使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谨慎进行 chkdsk 等硬盘修复措施。不要因为是程序员身份就各种放心大胆地操作,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2. 脑子要清楚,选择方案要合理可行。其实可以选择先把 6T 使用 Ghost 备份一份到 14T 硬盘,再进行数据复制,反正空间足够。

  3. 重要资料放在 NAS 一定要开 RAID,硬盘少就用 RAID1,硬盘多可考虑 RAID5 、RAID6 或者群晖的 SHR 或 SHR2,其中尽可能选择允许 2 块盘故障时可恢复的方案。同时使用多份备份,网盘、冷备、刻盘等。

  4. 网络下载资料可考虑使用脚本生成 ed2k 链接,文件丢失后可以重新下载,或使用网盘快速离线。

  5. 从 2015 年第一版 NAS 到今年买群晖中间的 5 年里,硬盘柜里一直只有一块硬盘,最开始选择的 5 盘位硬盘柜产生了严重的浪费。感慨自己想得太多,有美好的愿望但却一直没有落实,又感叹运气太好,这 5 年中唯一的一块硬盘居然没坏。

  6. 第一版 NAS 使用的这 5 年中,是人生大事接连不断的几年,根本存不下钱,更别提这种大额投入了。所以钱真的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如果有钱,最开始我就买群晖并放满硬盘,开各种灾备,就可以避免这种大量数据搬运,数据丢失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7. 只有栽跟头才能让人积累经验,只有疼痛才能让记忆更深。不舍得投入成本保护数据,还是因为数据对你不够重要。

4016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154 条回复
ftu
2020-08-20 23:22:11 +08:00
多地备份也很重要,一觉醒来洪水淹了家,几块盘都没用
acthtml
2020-08-20 23:27:01 +08:00
网盘不是能满足你要求吗?
Dachunlv
2020-08-20 23:30:46 +08:00
相比自己折腾,我更相信 iCloud 、Dropbox 、Google Driver 这类大公司的云盘,尽管也不是 100%安全可靠,但是是目前已知的相对最安全可靠的了
Myprincess
2020-08-20 23:32:47 +08:00
没我惨吧。我是硬盘搞挂掉,所有资料没备份,淘宝花了 600 块没解决,再花 2300 块送到广州,把文件取了出来。但是损坏严重,至少有 3 分之 2 能找回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那些视频与照片居然再次损坏。全部只能显示一半,而之前恢复后的照片与视频 我看了,还可以用。现在不能用,前几天又删除了好多 G 。
whitegerry
2020-08-21 01:44:37 +08:00
重要数据 nas 用了 4 块盘,一个主硬盘,其他三个硬盘分别按不同频率 rsync,另外还存一份到 b2 。
nuk
2020-08-21 01:58:17 +08:00
没有 NAS 之前我都存 google photo,反正无限容量,而且清晰度也够了,能看总比丢了好。
有了 NAS 后我还放 google photo,反正不花钱。。。
wclebb
2020-08-21 02:11:35 +08:00
看完你的之后,我决定 双十一 有优惠价直接购入 220+
不等了。
lslqtz
2020-08-21 02:17:17 +08:00
我的看法是可以考虑备份到两块 raid1 的硬盘上,备份间隔设置长一点,不备份时不上电
这样应该能大幅降低同时损坏几率
yukinagato
2020-08-21 02:39:35 +08:00
@manzhiyong 哭了,一块 2.5 一块 3.5,平放在桌面上,2.5 41 摄氏度,3.5 46℃
kytcpip
2020-08-21 03:53:23 +08:00
老司机搞久了都 raid 1 的,raid 5 恢复几天报错才叫一个惨。恢复途中另一块挂了数据全无的也有。

有机会搞两个 NAS 冷热数据分离也好
w7938940
2020-08-21 04:02:22 +08:00
raid0 一时爽,一直 raid 0 一直爽
datocp
2020-08-21 06:46:06 +08:00
硬件 raid 的功能还是不懂,以后还是考虑 windows 的存储池镜像功能。知道公司跑了 9 年只能断电的服务器是什么系统吗,freebsd 8.2 zfs 安装在一块希捷银河企业盘。扫盘表面看似全部好的,smart 倒是已经黄色警告。
以后要是我,我还是尽量考虑重要数据备两份或者异地多备。至于 windows 存储池还是 zfs,哈哈我就是在不清楚 zfs create 的情况下清零了公司的一个业务系统,清空了这台进行了 9 年的服务器。当场心脏狂跳,幸好之前有所备份。最后用 Ubuntu 系统重建了这套系统。
在不了解存储池,zfs 系统的情况,我宁愿用最简单的 c 盘备份到 d 盘。。。
processzzp
2020-08-21 08:01:32 +08:00
@superszy 你这个操作很机智,要是重建大概率在重建过程中再坏一块,然后你的数据就和你说再见了。
IssacTomatoTan
2020-08-21 08:08:15 +08:00
有没有觉得这些历史都删除了 人也轻松了点
ungrown
2020-08-21 08:14:17 +08:00
真正珍贵的数据永远只有一小部分,尽心尽力保住这一小部分,其他的几个 TB 都可以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忘掉。
数据按照珍惜程度、重获取的难度个两三级,最重要的一小部分按照上面的方式照顾,中间等级的定期选出一部分分卷压缩扔网盘上或者刻蓝光作为“凉备份”或者“半冷备份”,最不重要的可以看心情复制一份。这样分级管理不仅可以将灾难损失降得足够低,而且因材施措减少经理时间人力支出,此外这里面很多工作可以脚本化程序化实现全自动或者半自动。
ungrown
2020-08-21 08:18:13 +08:00
@supereater 我也有网盘做冷备份,本地分卷打包再上传即可。
至于如何区分哪些已经上传过哪些没有,我用的工具 dar 具备记录导出备份中所包含的文件并在后续备份中使用就备份中的记录作为增量参考的功能。
sampeng
2020-08-21 08:20:34 +08:00
我是白群晖。关键数据 b2 一份,百度网盘加密一份,ondrive 一份,再组了个 nas 机箱 3 块硬盘不组 raid 。放在 100 公里以外的丈人家。早中晚各备份一次。不想刻盘…这种架构只能世界毁灭了才会丢吧。所以群晖里直接 raid5 跑起…
7654
2020-08-21 08:26:01 +08:00
楼主对 NAS 中的软 raid 迷之自信啊
我自己选择的方案是 4 盘位,不组 raid,重要文件夹开启备份,一份文件,3 个 copy,备份时间有立刻备份,定时备份
硬盘希捷酷狼,分批次买的
tankren
2020-08-21 08:33:40 +08:00
@sampeng 老哥都搞上灾备了阿 佩服佩服
ybbswc
2020-08-21 08:41:16 +08:00
重要文件 dropbox 、OneDrive 都会存储。
本地的话,更多的是一些视频等。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69989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