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M1,这篇文章做了比较详尽的解释

2020-11-19 14:40:13 +08:00
 Hoshinokozo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725810/answer/1570340259

以我有限的知识,整篇文章读下来,一句话总结:M1 是牺牲了 CPU 的灵活性(通用性能)换取了一部分领域的高性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相对地,M1 缺点如下:
  • 超宽执行架构是的 M1 的每个核心晶体管消耗量远大于 X86,加上各种专用单元,8 核的 M1 就已经堆了 16B 的晶体管,即使是 5nm 也快到极限了,所以 M1 架构堆核的成本远高于 X86,在遇到吃多核性能,且 M1 的各种加速单元都不顶用的通用计算场景时,会被多核 X86 暴打( AMD YES )

  • 片上内存( UMA )带来了大内存带宽和低延迟,但是无法单独扩展,只能整个 SOC 一起换,目前 M1 最大只支持 16G 内存,这对于一些对大内存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来说基本等于告别了

  • 大量加速单元使用了固化硬件电路,若未来业界对某项功能处理使用了新算法的话,要么重新设计新架构,要么就只能靠 CPU 来算了
  • 1589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Apple
    107 条回复
    nguoidiqua
    2020-11-19 17:35:07 +08:00
    @Hoshinokozo

    随便告诉你吧,Windows 可是也出过 ARM 笔记本的,Surface Pro X,玩游戏可是强过那些没有独显的 X86 笔记本的,你不要看苹果现在没出独显的就在这跳得起。

    Switch 可是 ARM 的处理器,手机游戏大多也是运行在 ARM 处理器上,游戏比 X86 多多了,玩家也多多了,打游戏没辙?搞笑吧。
    denvi
    2020-11-19 17:39:10 +08:00
    @kop1989 上限?简单理解跟 x86 一样啊,跟是 arm 还是 x86 关系不大。从苹果 M1 这次微架构的解析来看,空间大的是,看苹果怎么在功能、功耗上取舍而已。微架构的设计能力跟 intel 和 AMD 至少在同一个级别了。
    intel 在工艺拉垮、功能不太愿意割舍、没有所谓软硬结合的优势下,还能有现在的性能,其实算是体面了吧…科技树点歪了些,现在有作业可抄,工艺貌似又行了,未来还有大战呢
    Hoshinokozo
    2020-11-19 17:44:04 +08:00
    @casioyan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是想通过多核性能来说明 M1 架构设计的优缺点,不过事实证明 M1 这种设计确实已经涵盖大部分场景了,M1 的成功不仅是架构吧,苹果自家的 OS 也功不可没,说白了还是软硬件结合的好,就不知道 AMD 和 Intel 看了之后会去如何改造 X86 了。Intel12 代要上大小核,这是开始学 ARM 了,AMD 好像不太看好,作为吃瓜群众,以后的瓜越来越多,这是好事(手动狗头)。
    Hoshinokozo
    2020-11-19 17:46:38 +08:00
    @nguoidiqua 显卡那也是搭配 X86 啊,还是说你真想用 M1 的集显玩古墓丽?
    nguoidiqua
    2020-11-19 17:48:43 +08:00
    没事扯晶体管数量,那 80 亿晶体管的处理器是功耗更低还是成本更低了。

    说别人浪费,你还浪费电呢。
    Hoshinokozo
    2020-11-19 17:48:44 +08:00
    @nguoidiqua "不过现在 ARM MAC 还是很多事情干不了",注意我的前提,苹果出独显我当然喜闻乐见,然而和现在有什么关系吗?
    denvi
    2020-11-19 17:54:49 +08:00
    谁提到了 FPGA ?这个东西感觉有点像 3D 打印机一样…对消费级和大部分所谓生产力市场来说根本没卵用,可用范围太窄了,而且绝不是现在我们看到各种专用芯片的用途。虽然当年 iPhone 7 吧第一次放在了手机里,至今我都没搞懂干嘛用,后面的型号还有没有放
    Kupanda82
    2020-11-19 17:56:15 +08:00
    m1 超宽架构,600+ROB,整数 ipc 没啥缺点,浮点也不差, 唯一差的就是扩展性, 只给 2 个雷电口, 内存只有 16G 。要是给 4 个雷电口,内存上 64G,再支持独显,上 16mbp 就完美了
    yzbythesea
    2020-11-19 18:00:26 +08:00
    FPGA 编译效率低,而且特别昂贵。拜托别太民科了。
    lizytalk
    2020-11-19 18:02:12 +08:00
    @Hoshinokozo 不过苹果本来也就没准备涉足服务器芯片领域吧。人家就是卖 Mac 的
    nguoidiqua
    2020-11-19 18:02:12 +08:00
    @Hoshinokozo

    你还用显卡啊,我以为你用通用计算玩游戏呢。显卡晶体管那么多,浪费哦,不如堆 X86 多核。

    先说 ARM 没游戏玩,发现不对了就说 ARM 没得独显搭配,但再过半年苹果就会出带独显的机子,你到时候又怎么说——你会说 macOS 游戏少。

    这些跟你说的晶体管堆多核更好有什么关系?扯这些能证明 M1 晶体管浪费了?
    shyling
    2020-11-19 18:07:12 +08:00
    @Hoshinokozo 我觉得你有种假设是 x86 和 arm 能做到的面积是一样的,但是明显不是这样的,A 系列 U 这几年相对骁龙最大的特点是不就是能堆料嘛,我做的比你大,能装的晶体管也就越多。而且相对 x86 系列,apple 不怎么受主板 CPU 接口的限制,毕竟都是自己产的
    reus
    2020-11-19 18:08:17 +08:00
    @shyling AMD 的 APU 早在 2013 年就是和 cpu 统一寻址的了: https://www.tomshardware.com/news/AMD-HSA-hUMA-APU,22324.html
    Intel 带 GPU 的处理器也是,从 7 代起就是统一寻址的,不需要复制。
    很老的技术了,不是 M1 首创的。
    nguoidiqua
    2020-11-19 18:09:48 +08:00
    @Hoshinokozo

    现在干不了吗?现在不能玩 iPhone 游戏吗?没辙吗?对不起,可玩的游戏多了很多好吧,倒是 X86 的 Mac 只能望洋兴叹了。

    而且原本的 Mac 游戏也都能跑啊,效果也都更好啊?你不知道吗? M1 的显卡超过了原本 90% 的 Mac,因为 90% 的 Mac 都是无独显的机型,无论 CPU 还是 GPU 都不如 M1 三剑客,即使是转换损失性能的情况下,M1 依然强过它们。
    Hoshinokozo
    2020-11-19 18:10:31 +08:00
    @shyling 这个主要是跟工艺有关系吧,个人猜测,按照台积电给的 PPT,5nm 工艺相比 7nm 能做到 80%晶体管密度提升,差不多就是 M1 和 5950 的差距了
    winglight2016
    2020-11-19 18:12:04 +08:00
    lz 其他的观点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对 x86 有信心,不能再说对 intel 有信心了呀,现在 intel 已经被 amd 吊打了。。。而且这个差距很明显不是一年半载能追得回来的
    shyling
    2020-11-19 18:13:08 +08:00
    @reus 问题是没用过 apu / intel 集显做过 ml 相关啊(说实话我怀疑性能
    shyling
    2020-11-19 18:17:58 +08:00
    @nguoidiqua 这么想想除了 mac 装 windows,arm mac 比 x86 mac 好多了^_^
    reus
    2020-11-19 18:25:59 +08:00
    @shyling 集成显卡性能是低的,所以即使统一寻址,也比不上需要复制到显存处理的独立显卡。我只是想说统一寻址不是 M1 首创,原本就有这样的架构,手机 soc 也全都是 cpu 、gpu 统一寻址的。
    denvi
    2020-11-19 18:26:29 +08:00
    @winglight2016 别想当然,intel 只是躺惯了,只要这次 10nm 真能大规模出货了,不要说 7nm,即使用上 5nm 的 zen3 都有得一打。intel 的设计能力还是妥妥的第一,输的可能性只存在于自家 fab 出货量跟台积电完全没法比,工艺的差距很容易越拉越大。希望被打醒的 intel 能想办法克服工艺无论技术还是商业策略的困难。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72712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