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 治好了我的电子 ed

2022-12-12 09:20:23 +08:00
 luozhiyun

原文链接: https://www.luozhiyun.com/archives/72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也没有了玩游戏的兴致。纵使我的 steam 库里面有很多游戏,xgpu 里面有几百款游戏,但是我一点没有想要体验的欲望。去年 6 月的时候我买了我的第一台 xbox ,开通了 xgpu ,兴致勃勃的玩了一阵,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来称赞它有多模的哇塞,详情可以看这篇:国行 Xbox Series X 体验,但是过了一年半,玩它的时间估计不超过 20 小时,下了一堆游戏,玩了个开头再也没有打开的欲望。

我知道我患上了电子 ed ,玩游戏进入了只买不玩的地步,库里这么多有游戏我近些年一个都没有通关过,上一个通关的游戏是在 2017 年。

每次打开每次当我坐在电脑面前即使打开了游戏也无法深入下去,总感觉有什么东西没有完成,对未来的担忧和生活的压力让我大大降低了对游戏的热情。有点时间宁愿打开 B 站刷点垃圾视频,也不想打开一个 3A 大作体验一下奇幻的游戏世界。视频刷多了之后,不仅会让我感觉空虚,更会让我失去耐心。

直到前段时间,我被拉去酒店隔离,当时只带了一台 switch 作为我的娱乐设备。在被隔离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国产独立游戏《风来之国》打折,然后就玩了几天,感觉意外的不错,除了剧情稀烂以外。在那时我就想掌机实在太适合玩这种独立游戏了,正好 steam deck 最近降价,就下单买了一台。

steam deck 到手之后我才逐渐理解,游戏的真正快乐是什么。

操控与握持感一流的体验

简单的对比一下大家就直到这玩意大概有多大了,长度大约有我的小臂这么长,比我的 switch 大上好几圈。所以这么大的机器为什么会有很好的握持感呢?

它在机器上提供维持感非常强的手把,以至于填充了整个手掌,加上后面有 4 个背键,实际上也增加了很多游玩性。所以多亏了它的握把,机器虽然大和重,但是实际上玩下来并不会觉得很累,不需要像 switch 一样通过手指借力。

然后 steam deck 把手柄两边操作区做的很大,这样就可以把十字键和 ABXY 做到摇杆的两侧,这样可以让大拇指不用移动很远就可以触摸到,实际体验我感觉下来不比 xbox 手柄的键位差。

两个摇杆下面都有个触摸板,滑动的时候机器会有齿轮震动的感觉,操作精度还挺好。由于触摸板四边还能按压,所以不喜欢十字键布局的同学也可以将左边触摸板设置成十字键的功能使用。B 站这个视频也有用它来打 cs:go 的看起来还不错。除此之外用它来玩诸如文明 6 等游戏也是极好的。

说了这么多优点,缺点自然也是有的,这个机器的两个肩键真的是我见过质量最差的,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把键肩按爆了,而我这台机器一到手键肩就感觉它有啪嗒的响声,这都是因为它的机器结构的问题,我也是在网上找了教程拆机之后自己修复了一下。还有就是它的左右两个摇杆,按下去有两次段落感,第二次才是真正的触发,由于摇杆也按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我暂时没管。

所以综上,不管这个机器做工质量如何差,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原价 399 美元买到的话我觉得是不亏的。

游玩体验

系统操作方便,开放度也很高

steam deck 的开放性是很强的,它可以让我们随意的进行折腾,包括安装 win11 、插件商城、Linux 桌面模式等等。在接受采访时 G 胖也说不搞封闭生态,并且努力推进开放社区生态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赋予了 steam deck all in one 的能力。

V 社的开放态度也推动了插件商城和软件生态的发展,在这个掌机上,你可以玩 steam 游戏、epic 游戏、xbox 串流等。并且 V 社也开源了 Proton 兼容层,社区也基于 Proton 进一步开源了 Proton GE 帮助解决各种软件兼容问题。

由于它的开放性,也能做到很多其他主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给游戏打 MOD ,替换存档,使用金手指等操作。

在游戏内,因为 SteamOS 系统做了很好的适配,内置了显示性能参数的设定,你可以随时监控 CPU 和 GPU 使用情况、帧数、核心占用率、内存和温度等等数据。在一些性能吃紧的游戏中,通过调整 CPU 和 显卡的功耗可以很好的控制续航和游玩帧数。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行各种模拟器游戏,安装好 EMUDECK 之后可以运行 PS3, PS2, DC 等老游戏;也可以下载 Yuzu ,它是一款 switch 游戏模拟器,有了它你可以在 steam deck 玩塞尔达,马里奥等绝大多数 switch 游戏。

总而言之,由于它的开放性,用它来干任何事情我都不会特别惊讶。

大作能运行流畅,小游戏玩的爽

目前来说是没遇到因为性能不够不能玩的游戏,就连新出的游戏老头环稍微调一下都能有不错的游戏体验。甚至我可以 8w 的功耗,运行高画质 40 帧的《黑魂 3 》,并且续航也可以达到 2.5 小时左右。至于 40 帧卡不卡,在我看来是一点都不卡,可能是因为屏幕很小的原因,所以感觉很流畅。

虽然很多大作可以强行把 TDP 拉到 15w 以 60 帧运行,随之而来的是风噪还是有点烦人,并且这个时候续航一般也就不到一个小时,所以我一般不会这么做,除非是像《死亡搁浅》这种游戏需要看沿途的风景,这个时候我会插上电,开满功耗运行,不得不说即使在掌机上,风景和音乐也是很棒。

如果是独立游戏或小游戏的话,续航和帧数表现上就更加好了,像我最近玩的最多的 P5R ,用 7w 的功耗运行基本可以玩 4-5 个小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体验过程中唯一的缺点是不能像 xbox 有个 resume 的功能,每次换游戏需要将游戏退出了之后再打开新的游戏。

想要对比 switch 和 steam deck 的性能可以看这个视频:《巫师 3:狂猎》 Steam Deck vs Nintendo Switch 画面对比。我截一张图给大家看看差距:

右边 switch 在我看来已经糊得耗无游戏性了,给我的感觉总是蒙了一层灰,就像我摘下眼镜玩游戏一样,但是 steam deck 画面显示还是可以的。所以 steam deck 比起 switch 来说应该是:

对于游戏支持可以看这里: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greatondeck 。除此之外还可以安装 Show Great on Deck on Steam 这款 chrome 插件,它可以在浏览 steam 的时候告知我们支持度怎么样。但是很多游戏说是未测试,但是实际上也是支持的。

最适合的游戏

首先对于它来说,最适合的肯定还是各种独立游戏,比如《空洞骑士》、《死亡细胞》、《师傅》等游戏,它对比 switch 有着更快的启动速度,60 帧运行,不错的续航,以及可以打各种 MOD 。如果你有个土耳其或者阿根廷的朋友,你甚至可以以几块钱低廉的价格购买很多游戏。

然后就是各种文字冒险游戏 galgame ,这些游戏不吃性能,但是各大主机都玩不了,但是通过 steamOS 的兼容层可以完美运行这些游戏,并且它有个触摸板可以模拟鼠标,对于各种 galgame 里面的鼠标操作也能很好的适配。

再来就是一些 3A 大作了,很多 3A 大作其实都可以流畅的游玩,比如我上面说的 《黑魂 3 》、《战神》,甚至新出的《艾尔登法环》都运行的很棒。随着 V 社的优化,更多一流 3A 大作也能很好在上面流畅的运行。

有一些游戏因为他们独特的认证系统,所以只能在 windows 上才能运行,比如《 GTA 》,这不是 SteamOS 兼容的问题,而是因为 R 星的认证在 SteamOS 上无法通过,所以需要另外装 windows 才能运行了。装 windows 目前推荐装在 sd 卡上,这样就可以在双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了。

和串流的体验比较

我很早就有用串流躺在床上玩游戏的体验,类似这样:

上面这种姿势看起来很美好,其实还是挺难受的,因为是重力不均衡,头重脚轻,玩久了也很酸。再来串流本身其实挺麻烦的。

首先串流没法像 steam deck 一样随时打开就能玩,也就是说每次想起串流的时候需要把电脑打开,然后打开游戏,等待加载,之后进入游戏,每次想起有这个过程我就不太想串流了;

然后就是网络问题,我家用的是小米 AX3600 WIFI6 的路由器,测网速的时候挺好的,但是玩的时候总是是不是卡一下,其实是挺影响心情的。估计想要更畅快的游玩需要换个更好的路由器才行。

如果说上面两个都能忍,但是这个是不行的,那就是掌机的便携性允许你随时带出去玩啊,像我上次被隔离了,那么带个掌机玩游戏其实是很爽的。

总结

steam deck 总体来说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上次给我惊喜的产品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这次它确实是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可以随时随地的拿出 steam deck 接着上次的地方接着玩,有啥事都可以停下来,直接待机就好了,毕竟生活中有这么多事,随时切回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steam deck 我玩了一个多月之后,再看了看总共加起来没有玩超过 20 小时的 xbox ,于是打开了咸鱼,把 xbox 出了。

7901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52 条回复
ragnaroks
2022-12-13 11:19:16 +08:00
你这也不算太亏,我的 PS4 PRO 玩了杀戮地带和神秘海域之后直接送人了,其它的游戏有的不对胃口,但更多的都是垃圾
iloveyou
2022-12-13 12:10:44 +08:00
@execute 我感觉不全是因为生活的困扰导致的,我是因为多巴胺的阈值被短视频弄高了,喜欢快速即时的快感
zhzy0077
2022-12-13 15:23:58 +08:00
感觉工作后没兴趣玩游戏的主要原因就是时间太碎片化了,不再像在上学的时候那样一坐玩一天了。
每次想玩会游戏又觉得坐桌子前开游戏也玩不了多久干脆躺着了,SD 可以让我出门在外玩点小游戏,回家躺着用能接受的画质玩点 RPG ,还是挺满意的
qzsi001
2022-12-13 16:58:37 +08:00
这个能一直插电一直玩么,总要充电会有很大困扰。。
luozhiyun
2022-12-13 21:59:48 +08:00
@qzsi001 可以一直插电,我玩《死亡搁浅》就是一直插电玩
KENNHI
2022-12-14 07:21:45 +08:00
分辨率也太低了,1280*800 还不是 16 比 9 ,玩原生 1080p 的 galgame 岂不是既不能全画质还有黑边?
luozhiyun
2022-12-14 12:34:36 +08:00
@KENNHI 看参数意义感觉挺差,但实际上观感挺好,我就是用来玩 galgame ,感觉还不错,也没有颗粒感
nu11ptr
2022-12-14 17:09:40 +08:00
@lambdaq 国产好像也没有现货,还贵
louchenabc
2022-12-15 11:49:20 +08:00
电子 ED 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其实是没有碰到喜欢的游戏,看看 2010 年什么单机游戏最好玩: http://www.yxdown.com/zt/haowan/



这里面大部分是独立游戏,大多数我都玩过,而且玩的津津有味。

再看现在,游戏很多,却没有耐心去玩一款。

各种大作都想尝试一番,玩一会又觉得不够吸引。这里面一部分原因在于玩 3A 大作与看小说类似,最好是一气呵成,断断续续的体验不佳,但现如今很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这些游戏真的与我们以前喜爱的游戏类型不一样。

就我个人而言,当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那些以创意、玩法取胜的独立游戏时,我在挑游戏时就选这一类,最近玩的两款独立游戏佳作,《信使》和《武士刀零》,它们都又让我重拾了以前玩游戏的快乐。

对我而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人一起玩了,以前玩网游时一下课跟同学一起讨论,玩 KOF 时一台电脑两个人可以切磋一天,后来玩《时空环境》、《洞窟物语》这些独立单机游戏的时候,朋友虽然不玩,但在旁边看我玩也不亦乐乎,那时他们还玩玩极品飞车这类比较大众的游戏,有时候出新的网游还会问要不要一起来玩,现在几乎都不玩游戏了,主机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两年开始玩起了王者,于是大家玩的时间最长的游戏变成了王者。

总结一下,我觉得游戏设备的一些功能,比如拿起来就可以接着玩,这些对于提起玩游戏的兴趣是有帮助的,但我想这个其实不太重要,试问你有没有过废寝忘食地玩游戏的经历,当时你会在乎这些么,那时去网吧来回多花时间,有时还要先去占座位呢。相比而言,你在玩的游戏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这更加重要,而大多游戏只能够玩一阵子,通关之后就又得找新游戏玩,能够长期玩的对战类游戏,最好也不要一直玩,因为那样每天的生活不都是在重复了吗。
shinemoon
2022-12-16 13:15:48 +08:00
@crisrock rg351p ,gba 神器~
w88975
2022-12-19 14:35:07 +08:00
之前就一直想入手, 没有入,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在这周六入了, 是直接找的同城卖家给我闪送的, 不想等.
为了到手价能便宜点, 我甚至把我的所有 NS 卡带都出手了, NS 吃灰去吧

确实不错, 目前折腾的时间超过游戏时间, 玩部分 3A 大作的画质以及帧率比我想象中的好, 性能完全不像个掌机, 820P 的屏幕在掌机上看跟我的 1080p 屏幕没啥区别.
至于续航问题, 我相信不少玩掌机的, 都不是为了拿出门玩吧, 大部分场景还是在自家沙发利用碎片时间躺着玩.充着电功率拉满.
发热问题也没遇到过, 虽然散热口确实很烫, 但是只要不把手放在出风口, 基本感觉不到机器发烫的问题.
机器重量也就那样吧, 没仔细跟 switch 比过, 也没啥特别不舒服的地方

唯一的缺点就是 目前是 steamos bug 有点多, 遇到了很多次系统卡死的情况
luozhiyun
2022-12-19 16:34:43 +08:00
@w88975 我每次更新重启都卡死,哈哈哈,其他 bug 暂时没遇到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01834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