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情况下是从头看到尾,另一个极端是完全不看书考前看提纲……会做题通关完事。
在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高数卡了我很久,内容越多越复杂越不想看…重修的补考这学期初没过,50 多分(补考不算平时分)。
概率论好多……这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不是笔记的笔记——只是为了简略一点,能够容易记住。
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其实就是从数据中得到结论。另外统计也不能解释问题之间具体是什么矛盾,而是说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分析。 统计数据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分类数据(含顺序数据)和数值数据(含离散/连续)、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统计学中用两对概念来描述对象的度量和它们的特征:总体(参数)、样本(统计量)。_变量…待续_ 数据是怎么来的?数据的间接来源和直接来源有着重要的区别,二手数据容易收集但是时效性不够,针对性不强,这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获得一手数据——调查和实验。调查的_抽样方法有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搜集数据的方法有自填、面访、电话等,需要根据抽样框的信息、目标-总体特征、调查内容_等要素进行选择_。,对照组和实验组、复杂化_的若干问题_、实验中的统计…凡是调查数据就会有误差,也会有相对的误差控制方法,待续。 数据在分析之前要预处理(数据的审核、筛选、排序)、整理展示。审核需要审核 5 个性质;**频数和频数分布表**、累积频数、交叉表、单一变量模型的条形图饼图环形图箱线图茎叶图_……多变量模型的散点图气泡图雷达图……。合理使用图表…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 数据的统计量具备现实意义。
- (简单/加权/几何)平均数、分位数(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众数,以及它们在非对称分布时受极端值的影响情况可以用来描述集中的趋势;
- 而离散程度的度量就有全距和四分位距,基于离差的平均(绝对离)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CV、对称分布下标准分数离群点数量的估计(3$\sigma$法则)(_这里和箱子线条图外面的离群点的定义是否相同?_)、_切比雪夫不等式_( Chebyshev's inequality )
- 描述分布不对称程度的偏度系数 SK 和???峰度系数 K 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基本事件概率和古典概型、主观概率;(离散/连续型)随机变量、01 分布、期望值和方差、方差的简化公式、标准差、离散系数 n 次独立重复实验的概率公式、超几何分布(批量很大的时候的有放回近似)、泊松分布(出现某个次数的概率公式)、二项分布近似泊松分布、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正态 normal 分布以及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等,以及如何化成标准正态分布 统计量相关。样本均值(一阶矩)、样本方差(二阶中心矩)、变异系数、样本偏度峰度、精确的抽样分布,统计三大分布 从抽样分布的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开始的方差会处以 n 或 n-1…自由度…中心极限定理、… ai 认为的学习重点。参数估计、估计量…、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有点怀疑,这么多东西,真的能记住吗…比如说泊松分布我要记吗(我还没看概率论),正态分布肯定要记,三大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问 ai 说,概率论和统计学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概率论重点是证明中心极限定理…
虽说是理解,但是有时候能够理解,下一次看又像新的一样……更别说学校配套的优学院的网课视频很长…每一个小点有 20 分钟(大部分时间快进+ai 总结+同时耳朵听一次)
比如说概率论在讲古典概型的抽取问题,古典概型知道,抽取问题知道,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跳过了?
口袋里有两盒火柴,每盒 n 只,每次随机拿出其中一盒用火柴 x1…有一天一盒火柴空了,另一盒火柴有 m 只火柴的概率是?
或许是钻牛角尖了吧()
1
craftsmanship 1 天前 via Android ![]() 当然不是 二八原则啊小兄弟
|
![]() |
2
tamakiui OP 嗯,应该说每一章有 20 分钟,但是每一个小点很快的……
|
![]() |
3
tamakiui OP 先收集着,困了(
|
4
moudy 23 小时 41 分钟前 ![]() 要学会思想,数学公式只是代码,背后要说的人话才是你要记的。
上大学学线性代数,学到标准正交基时就悟道了,整本线代全是围绕着怎么搞基讲事情。但是班上就是有同学到期末还理解不了为啥子矩阵可以横着拆竖着拆分块拆。 |
5
YsHaNg 20 小时 53 分钟前 via iPhone ![]() 虽然在英国数学基础教育这么渣的地方泊松正态分布是中学内容
|
![]() |
7
Mutoo 19 小时 14 分钟前 ![]() 国内教材的“防自学设计”了解一下
|
![]() |
8
cmdOptionKana 18 小时 52 分钟前 via Android ![]() 看书只是次要的,重点在于练习。没有大量的练习,学过很快会忘记。人脑的机制就是这样,要反复学,要反复练习。学一遍就能掌握的,那是天才。
|
![]() |
9
haimall 18 小时 49 分钟前 ![]() 一本书不重要,一本书里的一句话,你能落实,能落地,那比你“看”100 本强多了
|
![]() |
10
nevin47 18 小时 27 分钟前 ![]() 之前刷到过 OP 其他的帖子,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工作不顺的中年人,结果还是个大学生啊。。。
学习在大学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快速完成应试通关,第二是学会这个课程背后的方法论,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起到支撑性作用 从 OP 历史发帖,再叠加“这么多东西,真的能记住吗“这种认知来看,可能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太浮躁了,并没有把第一件事儿给做进去,说实话高数重修还考 50 分也是神人了。我强烈觉得 OP 是不是考试之前都没把历史题目拿过来多刷几次的,纯粹认为看完书就是懂了?要知道理解和实践之间还有一道名叫“熟练应用”的天堑,反复练习就是需要去修的那座桥 至于第二个目标,方法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学习、重复和思考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我工作之后也见过很多口若悬河的南郭先生,共同特征就是一讲就会一练就废,希望 OP 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
![]() |
11
lululau 18 小时 9 分钟前 ![]() 感觉一般说的「看书」看的是狭义上的「书」,比如「我的爱好是看书」,这里一般专指人文类的书吧
|
![]() |
12
tamakiui OP 不想说太细,这可能也适用于其他人。
我这高数是没看完的,级数还有前面二重积分的极坐标系什么的,都没有看。概率论到几十页的时候有看到有极坐标系什么的。 别的科目可以快速过,最终的记忆也持续不了多久需要回头看。数学类的已经尝试过了,每次考试能张十几分的样子(摄取了新考试内容当然分数会变多,笑) 不过这确实要很多很多精力... |
![]() |
14
tamakiui OP 好了!目前的看了,暂时放着不管了()
|
![]() |
15
tamakiui OP 看书不接着往下看,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然而老师讲课替你思考剥夺的时间,加上日常作息安排不好,加上有些书不适合应试,加上杂七杂八的,自学和应试之间可能确实有冲突的。 二八确实,先读取框架,再把重点吸收...理论上是应该这样 |
![]() |
16
tamakiui OP 最讨厌全是看不懂的字全是大段落的那种...没耐心看
|
![]() |
17
tamakiui OP 不过是个人问题了,不管了,放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