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应该使用 Apple Account

246 天前
 las917vki
Apple 封号几乎难以解封,据我所知基本上也就一部分中国大陆用户,契而不舍的投诉和通过法律方式对肝 Apple ,加上 Apple 在大陆也不是被政策保护的一方,才导致 Apple 也许会解封部分大陆人的 Apple ID 。
除此之外我几乎没有听过 Apple 把账号封了以后,还能被解的。

Apple ID 被封号后,会造成以下的十分麻烦的问题:
1. iCloud 无法访问,未下载到设备上的 iCloud 数据将永久丢失,包括相片或者文件之类。
2. 通过这个 Apple 账户购买的软件/订阅服务都会失效不可恢复,Apple 也不会退款给你。
3. 所有绑定在这个 ID 上的 Apple 硬件将是毁灭性打击,包括但不限于:
--3.1 iPhone/iPad/Mac 无法登出,无法关闭查找,盲目强制 Reset 则直接变成激活锁设备
--3.2 AirPods 无法从账户中删除,无法完全转移 AirPods 到其他 iPhone 使用(会一直弹窗)
--3.3 AirTag 无法删除,无法二次使用
iPhone/iPad 之类还可以提交最原始的购买证明(如果你还找得到),尝试官方解开激活锁,其他 Apple 设备则几乎没有办法。
并且苹果也不会给你这些设备负责,包括退款,如果你的设备本身就是某鱼某宝之类第三方平台二手购入的,那直接宣判死亡。

很多人会说,你不做什么坏事 Apple 为什么封你的 ID ?
不,请你仔细看看 Apple 的用户条款:
1. 你只是拥有这个 ID 的使用权,根据以上造成的后果,你本质上购买 Apple 硬件设备也仅仅是拥有这些设备的使用权和转移使用权(卖二手)的权利而已。
2. Apple 封你账户不需要任何理由,Apple 觉得你有问题就可以封,也不需要告诉你是什么问题。
3. 你的数据虽然不属于 Apple ,Apple 也看不到你的数据,但是因为你的数据依赖着你的 ID ,如果你不妥善备份你的数据完全把数据依赖于 ID ,则伴随着 ID 的死亡 Apple 不会对你的数据负有任何责任。

不过还是有人继续问,你不干坏事,Apple 为什么封你 ID ?
首先,是不是干“坏事”也是 Apple 定义的,所以你这个问题不成立。
比如大家使用美区 ID ,购买礼物卡充值,或者借用父母/朋友的国际组织卡来使用,你认为你交钱了/获得了许可,但是 Apple 不这样认为,你依然会被干死。
其次,你难保你不会接入到什么 Apple 不喜欢的网络/位置,比如被 US 制裁的地方。
以及无数的人被莫名其妙干死的,但是 Apple 不会告诉你为什么。

最后在补充一下,在美国三大公司的账户里面:
Google 是最人性化的,极少封杀用户 ID ,99%的封号申诉即可解封,剩下的 1%也会让你下载 Google 账户内的所有数据,你的数据确实属于你。
Microsoft 帐户被封后几乎 90%只需要申诉/验证当地手机号即可解开,老 ID 被封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 0 ,虽然 MS 也有封了 ID 后无法恢复,不做任何解释的行为,但是根据 US 地区的情况,实在不行用户都可以通过起诉拿回所有权/取回数据。

综上所述,Apple ID 几乎是最危险的网络账户,慎用。
1615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Apple
147 条回复
asAnotherJack
245 天前
@asAnotherJack #120 后续是过了几天,应该超过 14 天吧,系统更新了一下,登上去了,怀疑报未知错误跟那个更新有关
xiangbohua
245 天前
中国有多少 iPhone 就用差不多数量的 Apple Account ,这跟大家说可能微信可能被封所以大家不要用微信一样?
mcluyu
245 天前
“为什么你不应该活着”

因为你活着的每一秒钟都可能会死亡。
Les1ie
245 天前
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于不要过度依赖于某一厂商提供的服务,也就是常说的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厂商可能突然倒闭,可能国际形势突变对账号大范围封禁、系统突然 bug 伤及无辜、自己本身就在做有一定风险的操作等等

楼主很清醒,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或者还有侥幸心理:我遵纪守法不会封我、封禁的账号一定有违规操作、我怎么没感觉到压迫等等想法

如果都依赖苹果生态,那么苹果提供的服务突然没了,那么怎么搞?进一步说,我们的账号系统都重度依赖于手机号、微信号、qq 邮箱、163 邮箱、银行卡,这其中的任意一个账号失控了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往往这些账号失控可能是没有征兆的,不总是有机会迁移数字资产,只能治未病,例如: /t/924064 /t/989278 /t/805856 /t/984170 /t/947499 /t/801937 /t/940392 /t/980905

我们能做到的可能就尽量用“自主可控”的服务,根据自己账号的价值和愿意付出的精力决定规避这类单点故障的方案,比如我目前在用的一些方法:
1. 重要文件 3:2:1 多重备份,不过度依赖单一厂商的云服务(安利 syncthing );
2. 注册不同的网站多使用几个厂商的邮箱,使用自己的域名自建邮箱(自己的域名也有概率 ClientHold/ServerHold );
3. 不过度依赖 Chrome/Apple/Firefox/Lastpass 等第三方提供的密码保管服务,而是用自己的 keepass 并且注意备份 TOTP 验证 token ;
4. 重要的联系方式不要只有微信单一渠道,保存手机号、邮箱;
5. 重要账号绑定多种正交的登陆方式等等
SakuraYuki
245 天前
又到了我最喜欢的 block 环节
uuhhme
245 天前
苹果最近的行为确实有一些不好了。我一个不常用的日区 ID ,仅仅因为不常用的情况下就给我封禁了,任何地方都无法登录。那个账号没开启 2FA ,也确实不常用,但是我知道生日和三个密保问题,很明显不是被盗,但是我失去了使用权
aaaqweasd
245 天前
@ixcode dropbox 为什么被封了呀,dropbox 用户瑟瑟发抖中
ShadyK
245 天前
分析的很有道理,逻辑缜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你没有论据啊,现在在线服务的各种章程都大差不差,如果有很严重的事故,自然用户会用脚投票
RlyehHime
245 天前
从 ipod 时代用的美区账号都快 20 年了,手里还有十几个各个国家的账号,都没出过问题。不知道你干什么被封号。
Endocryne
245 天前
@MacsedProtoss #42 那如果新开的美国号绑定美卡(扣账卡非信用卡)会稳吗?
ixcode
245 天前
@aaaqweasd #127 说我文件里有不合规的内容。这个理由就很恐怖,也就是说 dropbox 会检查你的文件内容,这跟百度还有什么区别。做好备份吧。
dupenn
245 天前
@FakerLeung 完美闭环
dupenn
245 天前
有点因噎废食的感觉了
msdurex
245 天前
我用了 10 年的 PayPal ,正好在满 10 年那天被 Banned 了。
johnsmith6641
245 天前
人各有志 你把 Apple account 的劣势列举出来就好了,如果直接建议别人不要用,很可能适得其反
nuevepicos
245 天前
全部账号系于某家账号体系,的确不够安全。

我是 Google 、微软的账号也都在用。
虽然现在很多网站和 app 注册新账户支持 Apple 账号,但我从来不用。以前用 Gmail 注册,现在多用 Outlook.

iCloud 上我轻量使用,只开了 50G 的套餐,快满了不常用的数据就迁移和本地备份。脱敏的数据(部分加密压缩)扔到百度网盘。敏感的数据本地至少两块移动硬盘上分别备份。
futhermocker
245 天前
yuedashi
244 天前
被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容易被特定平台绑定,以后就只能用 ios 了,或者只能用小米啥的。所以我想体验下别的手机型号都不方便,所以我从不用手机自带的云服务
MacsedProtoss
244 天前
@nuevepicos 网站注册本来大多都是允许多账号体系的 邮箱只是其中之一 不想用 Apple 作为主邮箱可以理解 但是完全可以绑 Apple 的 totp 或者 sign in with Apple 来便利化使用体验(如果你是 Apple 主力的话) 而且有些不重要的网站用苹果的匿名随机邮箱也更好管理 例如处理 spam

@yuedashi iCloud 的用途比认知中的广 相册和文件的备份其实是里面最不重要的 有其他的替代品 虽然可能替代品用上去不好用但是至少能用
但是有些功能做替代很难 例如整机的自动备份 可以直接把所有适配过的 app 的重要数据都能备份下来 例如 QQ 和微信的记录
除此之外还有 private relay 域名邮箱之类的附加服务
而且现在的设备云服务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不用云服务的话整个设备使用体验都是劣化的 这确实有利于换不同品牌的机 但是代价是不管在哪家你的体验都不够好
Autonomous
244 天前
有港卡,请问如何绑定美区 iCloud 账户呢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10500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