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章错别字太多了,长此以往会对汉语造成什么影响?

2018-05-10 09:55:14 +08:00
 guansixu

经常在知乎和微信公众号看一些文章,有的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但是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意思完全都不一样了,得联系上下文想半天才能想出来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

在以前报纸杂志的时候会有校对来对文章中的错字来校正。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又主要以自媒体为主,可能写完文章不会去认真的校对文章的内容直接就发出来了。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那就是拼音输入法,不可否认拼音输入法降低了使用门槛,提高了输入速度。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了错别字。

所以我想说的是,长此以往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当我们都习惯错字的时候,我们还会觉得之前正确的那个字是对的吗?

1023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12 条回复
miao
2018-05-10 18:12:30 +08:00
最讨厌这两个字 “唯二”
february2
2018-05-10 18:22:48 +08:00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刨除特例之外,错别字应该尽量纠正。
uptime
2018-05-10 19:11:15 +08:00
不使用拼音输入法,起码能减少 80%的错误。
基本上你发现的错误,绝大部分都是同音字的错误
liuzelei
2018-05-10 19:47:35 +08:00
这里说错了也没关系的,大概也忘记了“六书”吧。
Syaoran
2018-05-10 19:52:46 +08:00
我觉得错别字应该纠正啊……并不是较真不较真的问题
像我聊天或者发短信都会打完再粗略地看一遍,除非是真的很随意地水(比如群聊扯淡之类的
FrankHB
2018-05-10 22:24:37 +08:00
@Leafove

你确定你所谓存在的设计是个什么鬼……

我觉得你可能误会了,我说的设计是语言本身的设计,这部分的工作在自然语言种历来是极少的,几近可以忽略。
例子是 colour→color 之类的有意识的人为正字法变换。汉语里类似的例子有因为白字念多了就改读音的(像“呆” ai2→dai1 )。
引入汉语拼音方案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设计,不过汉语拼音方案自身的设计问题,以及汉语拼音的语用的影响,是有关联但不同的问题。

其实吧,就算假定不存在词汇认知的差异,连文法都要逆向的玩意儿,根本就没法“严谨”地定义成“一个”语言。上面的所谓设计也只能影响一门公认的自然语言的比较局部的性质。

刨除别有用心的目的,这些问题可能也就是因为不好意思扔掉几十万年的便宜遗产罢了(所谓演化)——到现在蓝星人对付这种东西还是得靠现有古董方案,没本事随手自己撸个出来。(啥 lojban 之流能用?)每个个体囫囵个几十年也只能强行无所谓了。
指不定以后技术成熟量产脑插干掉 babel 就没“语文”什么事儿了……

话说回来,你看起来对现代人所谓的语言并不了解,以至于“语言存在的意义是交流”都能如此堂皇陈述了——即便是在 LZ 关心的语文而不论更一般的形式语言的背景下,这也是常识性错误。扪心自问,你自己在跟别人交流之前得出你这套结论的形式是不是依赖你了解的语言?语言的作用会因为谁没在交流而自动无效?
当然我同意,就 LZ 的主题来看,“交流”在这个话题里贡献了意义的很大的组成部分。削弱交流是普遍有害的。不过,这显然不表示你就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还能推出看上去有效的结论。而且,你相反立场的做法都未必和阻碍交流有什么关联。你的逻辑呢?

另外,智商可能真不是问题(因此也经常是修辞用法而不是使用本义),不过我不自觉的出发点经常是,注意智商问题一般比感知和经验问题几乎不管对谁都有建设性多了;而你的反感再露骨,比较明显的意义也只是体现出你寻找自我的努力程度罢了。

@takato Fork 完了就分裂了,不断 fork 还有碎片化。
当然,用户足够少的时候自生自灭无妨,但是自然语言可未必那么快能到这个状态。
一个结果就是只要有接触就得应付不断扯皮了……像简化汉字。我先不说站哪边,真心觉得分歧本身莫名增加一坨工作量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是涉及演化本身的比较语言学之类的知识,还有些比较积极的意义)。

另外我不觉得这里的构造容易到定义出能计算 entropy 的具体系统了。就算想用简单的状态糊弄复杂的动力学问题,自组织都没弄清楚皮毛呢……

补几个之前窗口挂掉的意见:

@SuperMild 然而水平高是如何定义的?确定该听谁的不是问题么?

我说过,自然语言本来没什么设计,不过现在这种变化多少引入了一些人为的、随意的、引起争议的设计。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算是消灭了提出问题的人就能解决的那种问题。

@fffflyfish 我是一直念 ji yu,虽然 gei yu 也能说得通,非统读对我没多少影响,所以也不反对这种变化。

不过有些就真是多数人暴政到自以为正义的笑话了。
还有各种一直就有争议不断的……

@Syaoran 话说不规范使用标点的呢……
嘛,还有因为(被认成精日的,另当别论……
takato
2018-05-10 22:36:09 +08:00
@FrankHB 那是不是细菌真菌也应该合家了= =?增加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作量哦。。
gimp
2018-05-10 22:37:39 +08:00
传说“阀值”是“阈值”的文盲版
takato
2018-05-10 22:46:05 +08:00
@FrankHB 然而后半句你始终不敢讲,实际上语言 Fork 以后,文化习惯也就断层了。语言是一个标记物,就像 Encoder Decoder 结构当中的 code 起的作用一样,那么用 loss function 来描述也没啥不妥吧。
然而更深究下去,你会发现 code 也不是源头。

这一点究竟是什么,Zeno 当时就有过研究。有兴趣可以翻一翻,虽然很多地方有问题,但是的确是一个现代人不常接触的角度。
zhaojjxvi
2018-05-10 22:57:09 +08:00
说服现在叫 shūo fū
innoink
2018-05-10 23:02:59 +08:00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8023
2018-05-10 23:12:37 +08:00
现在的语言够乱的了, 不差这一点.
想起普通话考试. 考试之前都感觉快不会说话了, 印象最深的是抽屉的屉得念一声.
还有经常接触的, 阈值 正弦之类的读音.
还有奇怪的希腊字母发音, 带哦他 刀他 逮他 德尔他.
还有奇怪的英文发音, 买死扣 买死球 买 sql.
还有奇怪的外来词的读音, 污诺 优诺 uno 欧 No.
还有标点, 中文情况下用英文标点 用「」做引号.
还有繁体字, 我至今都不知道我同学怎么能看懂繁体字的本子的.
就我个人而言, 比较注意这些, 因为我的"纠错"能力不强, 对于这类奇怪的写法或读音很是反感, 所以甚至会专门去查这类知识, 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
lotem
2018-05-11 00:11:20 +08:00
只好提高自身知識水平。

另外就是不能用輸入法代替人的思維判斷。輸入法應該當好笨的工具,在能做到比人更正確地用字之前,不要鼓吹智能,放任一些人不想清楚要寫的字,而在「智能」輸入法的筆下出錯。

再奉勸,換掉無視規範、不標聲調、隨意簡省拼音、信息缺失、任性猜測的輸入法,多用符合規範的地球拼音。
https://github.com/rime/rime-terra-pinyin
bugeye
2018-05-11 07:41:19 +08:00
@yyyle 你只是给语言学家洗脑了。语言学家本应是语言的奴隶,可他们非要觉得自己是语言的主人。

另外楼上那么多正确读音派,你们所谓的正确读音不过是脑满肠肥的官僚拍脑袋胡乱规定出来的正确。你们只要学习一下台湾的“正确”读音,就知道所谓的正确,不过是不同官僚,不同流派的看法。

音韵学家安身立命的切韵就是一本屁书。
proofreading
2018-05-11 07:42:48 +08:00
在网络上发表的正式文章,还是要严肃对待,不能放任。

让中文更优美,是 CuoBieZi.net 的努力的目标。
IvanLi127
2018-05-11 07:57:03 +08:00
@Leafove 这样说的话那岂不是浪费了几千年的生命了
dazui
2018-05-11 08:05:42 +08:00
‘的’、‘得’、‘地’ 很困扰输入速度,但用错不会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根据上下文理解),活跃的语言的进化方向是信息量增大,单字节承载的平均信息量大有利于沟通的效率,淘汰、简化、合并生僻字,它的作用类似将 2G 通信升级到 4G。
jinjianlu
2018-05-11 08:44:46 +08:00
没有影响,以前古人的错别人叫通假字。我们现在的错别字,后人也会找个说法的。
JohnChiu
2018-05-11 09:05:54 +08:00
因为读错的多被改的有
荨麻疹 qian->xun,
呆板 ai->dai,
铁骑 ji->qi 等等
我觉得这些被改了其实不太好...虽然语言是人创造的,但是总是随习惯就改掉太随意了……
muziki
2018-05-11 09:14:07 +08:00
惊了,文盲什么时候也能这么理直气壮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45366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