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章错别字太多了,长此以往会对汉语造成什么影响?

2018-05-10 09:55:14 +08:00
 guansixu

经常在知乎和微信公众号看一些文章,有的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但是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意思完全都不一样了,得联系上下文想半天才能想出来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

在以前报纸杂志的时候会有校对来对文章中的错字来校正。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又主要以自媒体为主,可能写完文章不会去认真的校对文章的内容直接就发出来了。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那就是拼音输入法,不可否认拼音输入法降低了使用门槛,提高了输入速度。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了错别字。

所以我想说的是,长此以往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当我们都习惯错字的时候,我们还会觉得之前正确的那个字是对的吗?

1024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12 条回复
frittle
2018-05-11 09:14:35 +08:00
比错别字更过分的是用错词,有些作者对某些词误解了,却经常把那些词以他们所误解的意思来用。

@JohnChiu 所以这些发音是被官方改了吗?因为平时不输入这些词没发现,刚用微软自带的输入法试,果然以原来的发音输入铁骑和呆板都不出该词了,荨麻诊倒还是有。这种改,我无法理解,包括当年官方改掉的某些发音,例如垃圾、液、等等。
Felldeadbird
2018-05-11 09:15:05 +08:00
文化肯定是持续进化的,楼主举的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些错别字还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更正。不过,有些错别字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阈值 和 阀值 。
不过,总体来说这世界是有一定的容错率的。较真的人或专业人士,应当严格遵守文化的规则。普通人按照宽松模式执行就则可。
guansixu
2018-05-11 09:18:30 +08:00
@proofreading #75 竟然还有做这个的公司,长见识了。就是不知道纠错率和效果怎么样
Mcatt
2018-05-11 09:18:34 +08:00
现在「得的地」还区分的人还有多少
JohnChiu
2018-05-11 09:18:40 +08:00
@frittle 对的,都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改成大家错用的读音了,个别还保留,比如荨麻这两个字里读 qian,带上疹就读 xun,反正我觉得很奇葩,有些此时八十年代改的,有些是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才改的——比如文身改成纹身。
guansixu
2018-05-11 09:20:11 +08:00
@DOLLOR #33 还有 做和作,座和坐,也是容易混用的
janxin
2018-05-11 09:48:11 +08:00
长此以往,白字就变成通用用法了,语言的变化的必然
msg7086
2018-05-11 10:09:01 +08:00
想起我们做翻译的时候,为了几个中文表达,有时候甚至为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表达的异同,各种查资料查词典,就是为了给观众带来一个没有错别字的稿子。

最麻烦的是中文还是在不断进化的,特别是做和作这种,经常要在组里讨论很久,看是抽象和还是具体的,然后再看用哪个字更合适,等等。

的地得,这个我们翻译入组考试的时候是必考项目。语文水平到不了初中的,果断刷掉。

@yande0 曝光 没记错原来是读作 Pu Guang 的。
暴露 = 曝露 = Pu Lu。

@SuperMild 即视感 这个词我第一次看见。可能是在更年轻的圈子里用得多吧,我周围没人这么写。
wasgay
2018-05-11 10:11:44 +08:00
以前还考我们多阴字…同阴字…近义词…反义词真是够了
语言,文字是拿来沟通的交流的,不是刻板的要按照别人的规定来的。你看看现在的淋语
suueyoung
2018-05-11 10:13:44 +08:00
1. 语言文字是活的. 参考'荨麻'和'荨麻疹';
2. 收你钱的话, 你就让他改. 不然, 你才是产品;
3. 别忘了还有敏感词, 文字狱.
fanjianhang
2018-05-11 10:28:45 +08:00
规范用字,从我做起
maemolee
2018-05-11 10:50:55 +08:00
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竟悲伤的不能自已(好像有个版本的歌手直接唱成了“自己”)。
winduser
2018-05-11 11:04:13 +08:00
大家都在讨论语言文字是活的,这没错。但是语言文字不为那些念白字、写白字的人活。不是所有的「错误」写法最后都成为了标准。不要把无知当骄傲。
yyyle
2018-05-11 11:09:05 +08:00
@bugeye 哇 真是可怕 我只是简单的觉得 不要写错别字和语病 这个难道很过分吗??为什么要跟我扯政治???
Joanna666
2018-05-11 16:36:49 +08:00
讲真,错别字真的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是最低级的错误。。。但校对还是要耗费非常大的精力,毕竟有的适合校对了四五遍也可能不会发现那个错字。
FrankHB
2018-05-11 19:42:26 +08:00
@takato 我也没说都得合啊,就是觉得许多时候被莫须有的需求绑架了挺不爽的,特别是被要求表态站队和不得不提供支持的时候。(也因为类似的原因,作为用户我很不待见乔帮主之类的。)

真菌和细菌当然没必要合,因为病毒之类本来就很容易被不当成生物,于是剩下的一共就三个域(真细菌域、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你这一合就三去其二了,意义何在?我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

至于文化习惯,当然和语言是有互相作用的。但是,断层在现实要么是没人关心,否则恐怕非常困难。有生命力的文化的传承也不需要我来干预。我更注意的是当下和未来的用户除了情怀以外还能从中如何最大化价值。

(另外,虽然纯粹的理性没多大鸟用,但要是随地都能被文化习惯架着走……那样的文化本来就和死的差不多。)

我倒是觉得有意义被传承的文化,就像形式语言对应的“理论”这种数学结构一样,是从来都不缺乏容易被用户意会到价值何在的特点的,并不会依赖语言本身的特性太多。或者说,只要是够靠谱的语言,那么不需要在乎是不是足以承载文化的内核(尽管表达的艺术多少会打折扣,如你所谓的 loss )。而这种 loss 是自然语言缺乏精确设计的原罪,这是你要求使用自然语言(不管是不是超过一种)时本来就已经接受的前置条款,什么语言都好不到哪去。

认识到这点就不需要纠结了;大不了为了交流,我多学些黑话就是嘛,当谁欠谁的?但是总要指望要别人义务学习而自己放任差异,却又不想承担不利影响……这就是情商问题了。

@bugeye 奴隶?挺正常的嘛,物理学家也不都是物理的奴隶么。(哪个能造反成功试试?裙子之类的非生物不算……)

至于洗脑?哪个“学家”还有余力?别被念白字的洗脑就不错了。

传统 linguists 的确多数场景就是语言的奴隶,不过好歹是努力的奴隶,比起啥都不干就构成研究对象的奴隶来说,有褒扬的意义——至少提供了批判的材料。还有,后者要想摆脱胡扯的嫌疑,是真打不过前者的,别指望起义什么的。

而 formalist 的意义上只能是数学的奴隶,研究自然语言现象?倒真是已经弃疗了。

@jinjianlu 委婉地说那也只能是假字……“通”并不是所有别字的待遇。

@frittle 更过分的是自以为是的添乱翻译(比如上面提的“堆栈”,xjb 滥用偏义复词)……比起来不自觉的错词还是能忍的。

@Mcatt 有时候就是懒吧,不是文盲。我见识少,真没见过区分不了的正常成年人……可能中文用户多少都会对显著的词类做隐式推导吧。

@SuperMild 即视感确实有既视感的既视感……已经能成梗(哏)了。因为和含义的相关性,明知别字,不当错字而单独处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顺便,错字也是分程度的。

“即视感”的问题和拼音输入可能真有些关系,但别字都是常用字,形也近啊,也许就只是单纯 typo 呢?相比之下“阀值”很可能单纯就是不认字(连声旁都不会熟练附会的程度)乱用了。

结果是前者不如自带文盲光环的语用色彩被反感,反而更容易被接受了。演化结果可能最终会截然不同。

--

以上回复那么多,有一点是不变的,小结一下,我的基本立场来源是以下的逻辑:

作为同时能实现正当使用需求(规范用法)也了解不那么正当的需求(不规范用法)的用户,我凭什么就该低人一等,向只知道后者、误用乃至生造添乱的用户妥协直至看齐,甚至倒置立场?这是因为天生低他们一等、上辈子欠他们的,还是单纯因为是列强(多数派暴政),或者根本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无知才是合理的?无论如何站队,至少伦理上是很难向添乱的妥协的。

所以价值判断也非常明白了:待沟通的平等交流,已有共识的自不多说,无知者怜悯教化之,无理取闹者法以制裁之。墙头派的,可以谈,但请先摆正姿势,不要恃众,以无知作为筹码,以免落入后面两个类别,损人不利己。不想合作的,保持分歧也比这种搅混水的好点。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某些翻译术语不当更露骨厌恶乃至痛恨的原因:欠缺专业素质和 /或周全考虑,逞一时之快,纯粹添乱凭空多出工作量——逼得后来人擦屁股(因为不当选词有不少误导实例,在信息不对等的专业领域的沟通下出问题机会更大),贻害绵延,尤甚于无理取闹。

对语言的演变,产生新词的个案,不了解具体内容的前提下我原则上是中立的——这很可能原本就是对基本只能靠这类演化才能更好适应使用场景的自然语言的正当需求。

最后,对错误使用这个现象,倒也完全不是只有消极的影响。在判断此类价值取向问题时,能派生出一类相关的方法。

例如,从误用中可能可以定性估计出用户本身在文字使用能力相关领域关注的文化水准。这当然并不比以貌取人贴标签高明多少,但是一般来说,除了接收信息比较被动不太方便外,准确率还是不低的,不比筛学历过滤简历难用。

再如,判断所属的群体(“圈子”)。到这个份上其实和 LZ 的主题乃至汉语本身关系不大了,但一些方法仍然很好用。像连装备都没有的跟风“打 call ”的,明显就是外行——不管这个词算不算得上汉语;搞不清“ dssq ”微妙语体色彩的,大概也很容易判断出没对相关话题了解多少了——不管是不是清楚这个词和汉语有啥关系;再引申一下,诸如“如何评价搜狐某新闻小编将 inm 语录给定义为精日用语”的问题,这类方法也仍然有相当的普适性——不管该小编是否足够真的了解汉语;还有说实话,遇到有些民科就是这样被过滤出来低成本打发掉的……
FrankHB
2018-05-11 20:07:34 +08:00
@wasgay 天了噜和天惹噜哪个才算标准淋语来着……
takato
2018-05-11 21:41:42 +08:00
@FrankHB 谢谢你的表达,我们的初衷应该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寻求全局最优解的时候,局部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我也希望最终会有 Loss 更小的方式出现,不过演化其间可能会有 Loss 高于现在的语言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一定是错的。
所以我选择了保持关注。不过我也能理解很多人的担忧。
再次感谢。
gouxi
2018-05-12 13:36:03 +08:00
以后人们应该只用通用的国际语言交流,汉语就做为小圈子研究算了
FollowHeart
2018-05-14 08:38:43 +08:00
"带套"——不能忍!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45366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