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章错别字太多了,长此以往会对汉语造成什么影响?

2018-05-10 09:55:14 +08:00
 guansixu

经常在知乎和微信公众号看一些文章,有的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但是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意思完全都不一样了,得联系上下文想半天才能想出来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

在以前报纸杂志的时候会有校对来对文章中的错字来校正。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又主要以自媒体为主,可能写完文章不会去认真的校对文章的内容直接就发出来了。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那就是拼音输入法,不可否认拼音输入法降低了使用门槛,提高了输入速度。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了错别字。

所以我想说的是,长此以往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当我们都习惯错字的时候,我们还会觉得之前正确的那个字是对的吗?

10288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12 条回复
Izual_Yang
2018-05-14 11:49:39 +08:00
@SuperMild #47
wikipedia 上的解释:
當我們遇到一個與過去經歷相類似的情境,腦內處理過去那段經歷的神經元可能同時產生衝動,造成既視感。這可能與海馬迴有關[4]。
因腦部處理錯誤,將眼前訊息錯誤地當作成或判斷為「記憶當中的畫面」[5]。
從醫學角度中,成因為由於左右腦的信息處理突然不協調所致[6]。
在長達數秒的視覺過程中,誤認幾個毫秒前曾見過的東西為過去曾見物的一種錯覺[7]。

这不就是把“眼前看到的信息”(即视)错认为“记忆中曾经见到的东西”(既视)么
Izual_Yang
2018-05-14 11:54:57 +08:00
@dazui 但压缩合并信息,提高单位容量的信息量,反而是信息处理带宽和存储容量有限情况下更有这个需求
Izual_Yang
2018-05-14 12:49:34 +08:00
@JohnChiu 本草纲目里就读“寻”,这个锅真的用这个字的现代人不背(但制定读音造成不一致的人肯定要背锅)。按照本字读 tan2,按照声符读半边那么就是 xun2,按照实际指代的那种植物读 qian2 那么应该写作䕭麻。
http://ling.cass.cn/ywtd/ywtd_syzt/201703/t20170324_3464906.html
Jimmy1573
2018-05-15 09:39:19 +08:00
宏碁(qi2),现在都叫宏碁(ji1),典型的错别字上位啊,当然也没啥影响,人家自己都这么叫了。
shimomiaizo
2018-05-15 19:06:32 +08:00
汉语早就在慢慢死亡了。

看看各种字的读音、几个特殊成语的意思、“的、地、得”的使用、标点的正确标法还有几个人知道并且在坚持遵守吧。并没几个人了。
guansixu
2018-05-16 08:25:36 +08:00
@shimomiaizo 是呢,提笔忘字,现在拿起笔来好些字都得想想才知道怎么写
daniaoren
2018-05-16 09:16:50 +08:00
恭喜你观察到了语言演化的过程
ihancheng
2018-05-31 14:16:01 +08:00
@shimomiaizo 不可能每个人都会遵循规则的,正常。
enchilada2020
2018-06-15 20:14:17 +08:00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而且和我正想查的一个成语还挺有关联的 “因为错的人多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错的当成是对的了” 能准确描述这个意思的成语是什么呢?一时间想总到 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proofreading
2018-11-03 09:31:12 +08:00
@guansixu

目前 JCJC 错别字检测引擎的纠错的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
每天却也帮助了很多对文字质量有要求的朋友。

特别是看到别人分享,推荐的时候,还是小有成就感的。
PhyllisLin
2020-04-12 19:53:50 +08:00
哪那的得地
orangy
2024-02-24 15:44:54 +08:00
@Jimmy1573 碁是“棋”的异体字,在台湾有“qí”和“jī”两个读音,读“jī”的时候指:根底、根基,通「基」。所以这个不是误读,而是官方本身就读“hóng jī”。只不过大陆把读音统一为“qí”,所以只能说在大陆读“jī”算是误读。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45366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