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igspy 183 天前
我一般用 i18next 这个框架
|
![]() |
2
jetyang 183 天前
标准的做法是后端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UA 及 IP 综合判断 locale ,找到对应的本地文字、图标、时间,返回给前端渲染。搜索一下 ICU 库,但这样做比较麻烦,很多小网站在前端放一个下拉列表,让用户自己选 locale
|
3
zhangjiancheng 183 天前
我的做法是多个语言放在一个数组内,约定好语言顺序的下标,然后用 webpack 的 api 自动导入然后用$t()使用
|
![]() |
5
fstar 183 天前
建议做语言包懒加载。
https://blog.fstars.wang/posts/lazy-load-language-package-by-dynamic-script/ https://blog.fstars.wang/posts/i18n-lazy-import-lang-pkg/ https://blog.fstars.wang/posts/why-i18n-difficult/ |
![]() |
7
catinsides 183 天前 ![]() 比如要做 label 的多语言,把 label 的内容换成常量,比如 LABEL_TEST ,多语言 json 文件中再写要替换的内容 cn 是 测试,en 是 Test ,ja 是 テスト... html 里就是{{ $t('LABEL_TEST') }},再进一步优化就是根据 ua 只加载某一个多语言的 json ,是这意思不?
|
8
JounQin 183 天前 via iPhone
|
9
james504 183 天前
看成了 18cm 的一点疑问
啊 天啦我太可怕了~~~ |
![]() |
10
Envov 182 天前
i18next 的方案很好
https://github.com/i18next/i18next-scanner 扫描源代码中的字符,创建唯一 id ,统一翻译,可以做到懒加载词条,或者把翻译的活扔给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