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在外企或者润出去的大佬们,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困惑,长大后/现在已经解决了吗?

2023-09-03 16:20:16 +08:00
 shinelamla

最近给亲戚孩子辅导下英语,但是遇到动词后面是接 to do 还是 doing 的问题,感觉自己也说不清楚,一下子当年在初中学习这块的时候的感觉马上就回来了。 以前老师只是会说固定搭配,背就行了。但是人总喜欢总结规律,不过我查阅了好多资料,都没有一条规律能解释各种动词后面为什么只加 to do ,为什么有些只加 doing 的。那我就很好奇,在外企或者润出去的大佬们,会在意什么时候用 doing ,什么时候用 to do 吗?或者你们现在是怎么区分的?

10176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110 条回复
RiverMud
2023-09-04 00:15:51 +08:00
@maplelin #33 讲的对,不像英语学习了,像学术研究了。

我想到个例子,比如的车的量词,量、台、部,还有一些方言中的“挂”。我大概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量词,但如果一个中文语言学习者问我为什么这么用,我哪能知道?我相信绝大部分中文老师也不知道,只能说,多记多背多看书,你学着学着就知道了。

我觉得 OP 的问题不是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语言学学者的工作。

真遇到这种场景怎么办?实在查不到就说不知道呗!我不认为这个这个场景能真实出现在初等语言学习者的应试情境中,就像中文语言学习者考试不会考“王冕死了父亲”。
fpk5
2023-09-04 00:33:57 +08:00
比较通用的规则就是 to do 有一种意愿在里面,doing 只是单纯的名词性动词。
realpg
2023-09-04 00:35:50 +08:00
@yyzh #2
义务教育阶段,教你的英语不是为了让你使用的。
只是定一个基本教学框架,看谁学习能力强。


@shinelamla #8
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考你学习能力,该背就背。
要么多背文章,自然语感有了根本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死记硬背用法好了。

就好像,你举的量词的那个例子,你是讲不出道理的,就是个语感,听多了其实没用,你必须能不需要考虑自然的说出来才有用,才能通过 HSK 考试。下面就是个例子


我高一赶上了一个好英语老师(上古年代,初中才开英语课),她只教了我们一年,高一不分普通重点,学生质量是平均的,高二高三两次重新分班,就又去带重点班了。

她跟别的老师的区别很简单,高中上课前 5 分钟,新概念 3 讲一篇课文,快速讲,之后 40 分钟正常上英语课。
然后新概念的短文,每个全员必须会背,且语速必须足够快的背下来,必须要求高语速,说话速度比美国人还要快。

每天早自习过来,全班集体张嘴快速背诵两遍,用不了 3 分钟,她就来回走看谁卡壳,这个很容易看,卡壳的单独拉出去背,白天背不下来放学不用走了,继续背。核心就是语速必须快得要命,不允许降低语速,反正词汇简单,文章也超短,这个要求不难。

她就这么教了我们一年,高二以后重新分班了。高考时候,我们高一这个班级的同学,英语没有低于 120 分的。全员英语 120+,那种初中的偏科战神(多见于男生,数学满分英语不及格那种)都能干 120+,一堆 130+的

PS 不是题简单
javaisthebest
2023-09-04 01:31:43 +08:00
你在外国人面前讲究语法 相当于班门弄斧 别那么在意 能说懂自己话就好了

另外 母语国家的人自己本身语法也不怎么好

最后 一般规律不就是

doing 表示进行中 to do 表示即将做 或者 目的是为了

硬要套点语法规则

主谓宾 谓语后面接名次 I am working 我 是 工作中 主谓宾 很难理解吗?

规律多思考下不就出来了
littlecreek
2023-09-04 02:10:28 +08:00
一方面, 楼上有人说的, 英语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纠错搞学究的. 没错.

另一方面, to do 和 doing 之类的, 算是非常基本的了, 应该就靠直觉就能写对 99%的情况. 如果连这个都成为问题, 老实说英语水平确实比较低, 即使润出去, 工作中也会有潜在的不利影响的, 除非你是团体里不可或缺的超级大牛. 可惜大部分人不是.
Sunovn
2023-09-04 02:20:14 +08:00
你看一下钟平的《逻辑英语语法》,应该能解决部分问题
y1y1
2023-09-04 02:36:50 +08:00
张口就是让人多读书这种觉得特别反感,倒是给列个书单呀
iintothewind
2023-09-04 03:49:31 +08:00
哈哈,不要纠结语法问题,你现在纠结是你阅读量还不够大,不够熟练。
见的多了,你会发现总结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例外情况也很多。

语言是一群人的使用习惯,不能死套规则的。


死套规则比如什么情况一定用什么,这种方式很死板,这是国人英语教学的一个很大槽点。
iintothewind
2023-09-04 03:55:03 +08:00
@iintothewind 另外英语学习一定是输入量足够大,再谈其他的。国内英语学习很多方法是不科学的,不是说你背英文短文,背单词,这样效率不够,要先扩大输入量。
cassyfar
2023-09-04 05:26:03 +08:00
这就是语感,如何培养?多听多说

比如这句,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用得非常普遍。You know, I was like she ain’t doing this right
charlie21
2023-09-04 06:29:24 +08:00
当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just feel it 这类事情发生时候你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比如当有人强调一门语言要重视语感的重要性的时候 ......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英语是一门设计得很垃圾的语言,这不是我说的。第一次和英国人聊到这个 我刚想恭维赞美 English 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然而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感到十分抱歉,英国人说 “太感谢你会说英语了,但说实在的 如果一门语言里居然有 two too to 这种同音异意现象,这足以说明英语的奇怪。所以,您就凑合说,我就凑合听,实在抱歉!”

然后每当想起这个,我就对一切语言的一切奇怪现象释然了,tmd 母语者都在忍,我忍一忍又怎样呢?
akira
2023-09-04 06:48:14 +08:00
不在意,不重要。 反正大家都能听的懂就行了。 实际上别人的口语里面,照样一堆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东西。

我举个例子,中学学语文的时候,各种请找出语法错误的题目,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全对的。都差不多的。
chaleaochexist
2023-09-04 08:02:20 +08:00
喜欢总结规律的理科比较好.
1252603486
2023-09-04 09:54:52 +08:00
英语挺像机器学习的我觉得,你不需要上来就带着很多的预设规律,而是疯狂的吸收材料让自己大脑构建快思考,我记得初中背句子和文章多了之后,考试选择题真的是不需要思考,但是你要问我这个是符合那个语法规则,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语感告诉我就选这个,因为这个搭配在我背的句子和文章中出现的频率高,如果按照理科的思维,英语或者语言类的学科学不好,再说了,语言中的听说读写其实听说是核心,但是我们这里听说根本没法用的上。
fredweili
2023-09-04 09:58:21 +08:00
这种中式语法在交流中没人在乎,重点是听的懂,讲得清,想想我们可以听懂老外的中文词法错误么?
WashFreshFresh
2023-09-04 10:00:13 +08:00
这个问题,我感觉在外企和润出去的大佬也不一定解决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使用肯定是够用就好。就比如 v 站也存在大量语法错误的回复和帖子,大家能看懂就行。除非你是要写论文或者写对公文件,那肯定要逐字逐句检测语法对不对了。
shinelamla
2023-09-04 10:03:09 +08:00
@javaisthebest 这一般规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并不是我推不出来,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正如上面的一些回答说到,也容易举出反例。就例如既然 to do 是即将做,那为什么 consider 不是 to do 而是 doing 。这个时候或者有人会套进去自己的思维里面自圆其说,但是往往又能找出另外的反例出来。这就说明这个规律只是符合 80%的场景,我想问的是有没有覆盖率更高的规律。我的感觉是你也没有深入理解我的提问,或者说我的提问不够准确,要是我想要的这么浅显我是不会上来问的~
shinelamla
2023-09-04 10:04:33 +08:00
@y1y1 我的天呐,终于有人懂这种感觉了!!!上来不是提建议或者给具体方向,而是冲着人去的回答真的宁愿不要回答!
shinelamla
2023-09-04 10:05:11 +08:00
@tamer 语法只是快速入门总结出来将就能用的规则
我真的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yh7gdiaYW
2023-09-04 10:10:52 +08:00
类似 todo 和 doing 这种我都是靠语感解决的,神奇的是几乎都是对的,但让我教别人我是真不不知道咋教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70536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