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别人理解力真是一件不那么好玩的事情

2019-06-05 20:06:20 +08:00
 goreliu
最近我心血来潮,偶尔回复一些主题,却发现一个比较无奈的事情,我经常高估别人的理解力。

怎么说呢,沟通是双方的事情,如果我说的话对方没有理解,我是愿意换一种方式重新说的。但比较奇怪(也可以说见怪不怪)的是,没有一个人直接告诉我“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或者表达类似的意思。相反,有不少情况对方在几乎完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直接开喷(或者说以非善意的方式回复)。

有些时候我用我认为更好理解的方式重新说一遍甚至两遍,结果依然不乐观,以至于我不清楚我到底高估了多少。

我不想举实际的例子了,毕竟被当时的人看到也不大好。但如果我不补充更多内容,这个主题也没什么意义。

人和人之间理解力的差距很大,这一点我是比较有感触的。我在看一系列书,看的过程真的慢如蜗牛了,其中一本有 900 页,我基本看了一页多就感觉已经思考不动了。那种一句话翻来覆去看也不明白的感觉是很难受的。所以我显然不认为我的思考能力登峰造极,我想一定有人可以顺畅地看完这本书,以及那一系列几十本书,但我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到。理解力的差距是让人绝望的。

但如果我看不明白一句话,就想“这写的什么玩意”然后放弃,那我估计在这方面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成长了。虽然这几年看这些书有些痛苦,但能感受到理解力是一直在提升的。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忘了一个“普通”人的理解力是什么样的了。不只网上的公开讨论,有时我和朋友聊天情况也类似。我认为已经不能再直白的话并没有被理解,而且通常缺乏必要的反馈。

更早之前的一些经历让我感觉很震撼。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一个人说他理解了一句话,和确实完整理解了一句话,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一个人可以在只理解一句话 1/5 的情况下,十分确定地说“我理解了”。而复述那句话时,4/5 的内容都遗漏或者扭曲了。但无论是聊天还是讨论问题时,我都不大可能使用这种方法(让其复述我刚说的一句话)来判断对方是否理解我的话。一旦我高估了对方的理解里,认为他理解了足够多的内容,后续就会发生问题。而到这时想补救也不容易了。

其实这对我来说也并不算一个困扰,我只是每个一段时间在网上活跃一阵,想和别人交流的情况就更少了。但我想说理解力真是特别重要的,而且它是可以提升的,前提是一个人有意识地去理解现在还不理解至少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无论是书、文章还是别人说的话。即使一句话看上去语无伦次、语法错误等等,也不是没有任何含义,更何况很多情况并非这样。

我希望更多人在没有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话时,先想一下是否自己的理解力还不足以理解这句话,而不是认定那句话本身有问题,这样很多争端就可以避免了。
726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奇思妙想
163 条回复
Hieast
2019-06-06 00:55:25 +08:00
有的人十岁就定型了,再无长进,而有的人到老仍有突破,这里的区别既有智力上的,也有思维方式、基本素质上的,我希望做一直突破的。
关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认知科学有很多研究,有公开课 think 101 做了科普,也算是可以了解一二。
Hieast
2019-06-06 00:57:41 +08:00
沟通的本质在于理解,我觉得工作中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双方复述确认的,没有问题,总比误会了返工强。

有些网友以为沟通是为了改变对方,完全没有依据。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想法被理解,使
goreliu
2019-06-06 06:48:23 +08:00
@3dwelcome

那比如有两个人对话:

a:太阳是黄色的。
b:我认为太阳是白色的。
a:不,太阳是黄色的。
b:我知道你的观点是[太阳是黄色的]了,但我认为太阳是白色的。
a:太阳是黄色的。

可以看看 a 是否有“试图改变 b 想法”的想法。a 在 b 已经明确说知道 a 观点后依然在重复自己同样的观点。
goreliu
2019-06-06 06:49:32 +08:00
@finalghoul 我认为“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过于绝对了,如果想改变的话,还是可以改变的。
goreliu
2019-06-06 06:52:14 +08:00
@yoke123 每个人对“通俗易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涉及到一个程度的把握,这是比较困难的。除此之外我基本同意。
goreliu
2019-06-06 06:54:46 +08:00
@sonicjam 环境可以适应、选择也可以改变,不过有些时候确实没那么自由。
panda1001
2019-06-06 06:58:53 +08:00
不是说两个人之间对话实际有六个人对话吗
真实的的自己 我们认为的自己 他人认为的自己
真实的对方 对方认为的自己 对方认为的对方
goreliu
2019-06-06 06:59:37 +08:00
@Hieast 谢谢推荐。
goreliu
2019-06-06 07:02:02 +08:00
@panda1001 这个观点有意思。
congeec
2019-06-06 07:46:18 +08:00
<沟通的艺术》
goreliu
2019-06-06 07:55:08 +08:00
@congeec 谢谢推荐,如果能简单说下这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就更好了。
congeec
2019-06-06 08:02:23 +08:00
@goreliu 这本书是教材,我只读了前面一小部分。总结下来就俩字“语境”,也就是 context
crazylinus
2019-06-06 08:08:06 +08:00
你的观点我最近深有感触。我近期在培训员工(我是做餐饮的),但总感觉他们不按我说的做。经过多次沟通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不按我说的做的原因是,我在培训时,他们根本没理解我的意思,但他们当时自己却认为理解了。所以,我现在在培训他们时,都会叫他们亲自做一遍给我看,这样的话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然后纠正。正如上面大家谈到的,不一定全是理解能力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表达的问题。因为双方不在一个知识层次,所以,自己在表达时,用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对方不一定懂,但你自己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goreliu
2019-06-06 08:20:56 +08:00
@crazylinus 同意。我想这个和我们的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比如在学校里,老师讲完一些内容后,问“大家理解了吗”。如果有学生说不理解,尤其是只有少数人说不理解时,老师很容易体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即使嘴上不说“别人都理解了,你怎么就不理解,是不是没认真听”之类,学生也会感觉到不舒服,所以慢慢养成了即使不理解也不说出来(装成已经理解的样子)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理解了。

然后这又产生了另一个连带后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理解别人的话后,当他发现自己理解不了某个人的话时,很可能把原因归结到说话人的身上,“别人的话我都能理解,你的话我理解不了,所以是你没说明白”。
shendaowu
2019-06-06 08:39:12 +08:00
可能文不对题。

情绪的真正来源

传统上人们认为情绪总是因为有某一些人、事、物出现才会产生,而只要这些人、事、物出现,那些负面情绪便无法不产生。其实情绪的真正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心里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

摘自李中莹《重塑心灵》。不是“正统”的心理学。对正统和存粹有追求的话勿看,上面摘录的那段也别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会出现负面情绪。为了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就会想要维护自己的信念。我有个猜测,可能这些被触动的信念越接近与这个人的自我或者三观相关的东西情绪反应就会更强。比如说某个人的性格怎样很可能会激怒一个人,但是如果指出某个人工作上的错误对方很可能会虚心接受。可能这就是道教提倡“无我”的原因吧,没有与自我联系起来的东西也就难以被激怒了,有利于修仙。另外人在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脑力好像会降低,我忘了在哪看到的了,刚才搜了一下百度好像有这个说法。

还有我相信改变别人的信念是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一般人是无法胜任的。普通人在尝试改变别人的信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对对方的信念进行破坏,不管这个人的目的有多良好。据我所知心理咨询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其行为基本上都是建设性的。前几天我看到个帖子,本来想回复来着,写了很长,结果最后没有发,因为我对我的那个观点不是很有自信,我怕别人说服我。我可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构建起那个观点的,如果被别人破坏了我再建立起一个或者修复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承受很多痛苦。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我之前构建的观点是一种同化,通过这个观点,或者说理论我可以顺利地理解这个世界。如果被人破坏,那么就会出现顺应的尝试,因为出现了之前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东西。顺应应该是需要消耗很多脑力的,对于小孩来说有身体有时间,一般也不会碰到什么特别无法顺应的情况,所以顺应对小孩可能很简单。但是大人没身体没时间,需要顺应的问题也更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权衡了,也许保持之前的理论更好。我相信思考是需要身体支持的,我在这方面很唯物。

接着上段。我之前意外发现一个效应,好像如果错误是自己发现的话,那么自己很容易就会改变观点,如果错误是别人指出来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很糟糕。这贴前面好像有人说过类似的。我猜原因可能是如果错误是自己发现的话,那么自己可能已经拥有了重建自己的信念的资源。而如果错误是别人指出来的话,那么重建起来可能就麻烦了。这可能就是道教提倡“不争”的原因吧。

欢迎反驳,我对我的这个观点还是比较自信的。另外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获得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不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你自己的观点的话还是别反驳我了,我相信没有完美的理论。你自己都不喜欢的话说明你的理论除了破坏基本就没什么用,你亮出你的理论就像亮出一个炸弹一样,毫无美感。我接受观点之间的选美和权衡,反对针对观点的自杀性炸弹袭击。
Captions
2019-06-06 08:55:40 +08:00
有些低龄的人处于这个阶段能理解,原因是知识层面太浅,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从众心理,本来平时正常的人在人群中会变得疯狂,特别是在刻板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乌合之众普遍存在
Antihank
2019-06-06 09:11:51 +08:00
沟通就是这样啊,有一部分信息对方是无法正确的获取的,要不就说以讹传讹呢!
我自己的方法只能是不停的沟通,不停的确认,然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顺着对方说。。。
goreliu
2019-06-06 09:12:27 +08:00
@shendaowu 在这方面我的观点基本是和你一致的,感谢这么详细的展开。我以前在改变别人信念这件事栽过不少跟头,后来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还是不注意改变多数人的信念,尤其是比较核心的信念,也就是你所说的很“接近与这个人的自我或者三观相关的东西”。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改变一个人信念的方法是先想办法让他把自己的信念梳理清楚(因为很多人的信念系统是比较混乱的,存在较多互相矛盾等情况),然后在他梳理过程中通过提醒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信念不大对劲,然后再帮他解决那些不大对劲的地方。全程以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以攻击者,一旦对方认为我在攻击他的信念,开始了防御,那事情就很难继续了。

但这里主要的挑战在于很多人对自己的信念没兴趣,不愿意去仔细分析,也就很难发现里边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愿意做某件事,别人是很难推动他去做的。
goreliu
2019-06-06 09:23:19 +08:00
@Captions 从众现象确实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环境,有些时候也是一言难尽。
3dwelcome
2019-06-06 09:25:22 +08:00
@goreliu 太阳的事,我觉得挺正常。一个圆桶,上面看去是圆的,侧面看去是方的。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努力劝说别人只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百度来的,也不是他们自己推导,根本不在乎真实答案是如何。
这社会有个叫价值观输出的现象,所有人都评论,几乎没人想要通过讨论收获点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没兴趣。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571259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