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研究 (2007~2009)
鲁泰六之财务杠杠(二)
自2004年以后,鲁泰保持了约60%的负债率。这一节,继续上面部分内容,进一步分解这个负债比率中的负债部分及探讨鲁泰的财务技巧。
正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一项,可以混杂各种并非实物的无形资产、商誉等项目一样,负债一项,债主也来自多方。负债包括两部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各种短期票据、应付款,工资、福利,税收等,长期负债,则以长期借款为主,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被归入到短期负债项目中去。
其中,欠供应商的应付款,是不需要支付利息,但却可能以其他形式补偿,比如买入的高价。而付给工人的薪水,是逐月支付,关键在于准时,工人不会计较前一月与后一月的工资,在贴现方面的差异。福利更是离散性的,奖金和各种补贴,可能是遵循某些传统节日或项目来发放。
从一盘生意的角度考虑的话,负债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借款。短期借款,多数是用来应付短期支出,在公司的财务运作中,短期负债和短期收入要匹配,重点在于保持公司的现金流运转不息,收入的现金流足够支付支出并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不发生现金流断裂问题。这和一个家庭,必须平衡现金流,否则便发生巧妇断炊问题类似。
而长期借款,则可以运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沉淀成为固定资产的厂房、机器,乃至前面所说明的在原料价格上升周期中,囤积长期原材料以降低成本等。这对应于普通家庭,便类似于在房子价格和租金上升周期中,提早按揭20年,供一个房子而避免忍受租金上升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银行的个人房屋按揭,通常是月供。而企业的长期借款,多数是逐年归还部分,又或者到期一次性归还,因此公司的财务经理,在短期财务规划方面,重在使现金流稳定平衡,不致于某一年由于借款过多而资金过剩,又或者突然到期归还而导致现金流急剧短缺。长期借款重在与生产经营的战略一致,使得长期借款,能够快速变成为生产资料,再通过生产运营,回收现金流并在到期时归还长期借款。如果借短债做长期投资,便类似刷信用卡来供房子按揭,复利效用反向作用,很快便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下表是鲁泰历年借款占负债比率的数据:
可以看到,在1998-2000年之间,鲁泰的借款,都是短期借款,没有长期借款。借款/负债的总额,大概是50%之间。没有长期借款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太小,或者银根紧缺,银行不愿意长期放款,又或者是觉得长期借款利息太高,企业不愿意去借。但没有长期借款,而只有短期借款,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加速扩大生产规模,将现金变成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而进一步扩大生产。从现实情况看,更多可能是借不到,而非不愿意去借。表现在利率上,便是超过7%的贷款利率。
在2000年时,鲁泰a股上市成功,发行5000万股,每股溢价发行至17元左右价格。获得8亿资金。而公司当时的账面资产只有6亿1000万,在获得比现有资产还要多的现金之后,鲁泰资金严重过剩,粮草充足,在余下三年,便不断扩大地盘,招兵买马。在财务费用这一项上,2000年的借款已经大幅度减少,2001年把所有借款还清,甚至还有余数可以存银行收息500多万。2002年总借款1亿,而当年总资产达到接近18亿,总负债5亿,以这个比率来说,借款比率甚低,说明公司的现金极其充足。
大约以3年时间,公司将从股市募集得到的资金,变成为机器、厂房、原料等生产资料沉淀下来。由于无利息负担,管理层尽情使用股东提供的原始资金沉淀成为实物,而无负债需要定期支付利息的担忧。直到2003年,公司才开始又向银行大量借款。此年公司总资产达到26亿,负债11亿,其中借款7亿。所以,从2004年开始,利息支出开始飙升,达到4,800万,而各种存款的利息收入只有300多万。由于尝到在股市扩股而不需要支付利息的甜头,而此时的证监,由于国有股减持问题,股市跌跌不休,根本无法发行新股。公司便试图发行可转债,但同样由于股改问题,导致这部分可转债也发行不出去。
公司要发展,扩产,便需要资金粮草。于是,公司转而发行企业债和寻求长期贷款。2004年之后,公司的各种长短期贷款数额急速上升,利息支出也随之飙升。借款需要付出利息,银行也多数需要抵押品。一个控股多家公司的股份公司,借款可能不是一次借入,也不是由一家公司单独借入,而是由多家公司在不同时点,针对不同项目,用不同抵押品,独立和不同银行签订个别的合约,甚至有可能是无特定项目的发行企业债,向社会筹资。公司的财报中,不会针对具体项目逐一阐述其借贷方式、久期以及利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实际上,要了解的只是一个平均值就可以了。即是代表所有借款的平均利息支出。由于利息支出是对应于上一年借款,在一个借款上升的过程中,以当年利息支出/当年借款,便会使借款成本显得偏低,合适的衡量方式,是以当年利息支出,除以上年的借款总额。从实际数据上看,2004年以后的借款平均成本,大概略高于6%。
从上一节数据看到,该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在扣税之后,平均约7.15%。这一部分是扣除了利息费用、折旧,各种摊销的。比如2006年的利息支出,超过1亿,而当年的总资产是50亿。其中总负债30亿。实际总借款20亿。以实际利息支出占总资产比例而言,约2%。所以,借款的利息费用过大的话,是蚕食了资产的回报率。但对于股东来说,借款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和借款成本之间的差额,则是公司借款来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对于股东是增大了净资产收益率。从7%左右的资产收益率,达到17%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
在这个过程中,借款给企业的银行,坐收6%以上利息。而收取百姓的储蓄,一年才支付4%左右的利息。银行的业务,便是放款给实业,赚取中间差。而企业要进一步赚钱,则必须考虑如何降低从银行借钱的成本,因此,如果能够从市场上发行企业债,利率在4%之间的话,是非常合算的。又或者如果能像2000年底一样,在股市大额溢价发行股票,扩大股本,利用股东的钱来做生意,则更为理想。从事后看来,2000年时,股票的每股收益是0.41,以17倍的价格买入该公司股票,PE=41, 该部分溢价,最终体现在公司以低成本获得新股东的资金扩大生产,低廉的财务费用,令到公司盈利增加,而长期持有的股东,虽然被摊薄了股权,但如果溢价足够高以获得持续每股高收益,还是合算的。
从未来趋势看,该公司实际上试图继续发行新股,可惜2008年股市低迷。公司改用发行企业债获得更多相对便宜的资金,而下一年的扩产资金,实际上是通过银行借款获得。对于公司经营者来说,现今的通胀环境,需要付出更多银行利息,令到毛利下降。而对于原有股东来说,经营者借款经营,无需要额外追加股东资金,一方面令到负债比率上升,需要密切监控还款风险,另一方面,却继续放大了净资产回报率。从这一节的数据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是致力于扩大规模,而苦于资金不足的。所以,不断的动用财务杠杠来扩大固定生产规模。
下一节,探讨企业如何对付人民币升值。
Michael Chen 2008-11-3